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国史编年 >> 1951 >> 2月 >> 21日
2月21—26日世界和平理事会第一届会议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召开,中国代表郭沫若、梅汝发表演说
发布时间: 2009-05-27    作者:    来源: 2009-05-27
  字体:(     ) 关闭窗口
[纲 文]世界和平理事会【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华沙举行,并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第一届会议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召开,中国代表郭沫若、梅汝发表演说。
[目 文]2月21日,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副主席南尼主持开幕会,并作了关于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纲领执行情况的报告。大会主席团由执行局副主席法捷耶夫、郭沫若、达波赛和执行局委员爱伦堡、萧三、法奇、拉斐德等人组成。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为郭沫若。
南尼在开幕词中对于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主席约里奥·居里因联邦德国政府拒绝发给过境签证而未能到会主持开幕,表示遗憾。他指出了理事会要研究的各项问题特别是德国和日本问题的重要性,要求会议必须帮助各国人民团结起来防止新战争,为反对军国主义分子的挑衅、为保卫生活与和平而斗争。世界和平理事会秘书长拉斐德报告了会议的议程,提出执行局关于成立第一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和平》杂志委员会以及国际和平奖金委员会4个委员会的建议:第一委员会将起草关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德国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与朝鲜问题有关的日本问题等重要问题的决定,并讨论殖民地国家内的和平斗争问题;组织委员会将处理华沙大会和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日内瓦会议所规定任务的执行问题,筹备举行关于经济与文化问题的会议,并考虑各国通过禁止战争宣传的立法措施问题和扩大和平运动的问题;《和平》杂志委员会将拟订扩大并改进《和平》杂志的工作的问题;国际和平奖金委员会将拟订关于设立国际审查团的建议,规定1951年颁发国际和平奖金程序。
22日下午,中国代表团团长、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副主席郭沫若在会上发表演说,表示完全同意并支持订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五大国和平公约的建议,认为五国的真诚合作,将真正消除另一次战争的危险,保证普遍的和平与安全。
24日上午,中国代表、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博士在会上发表演说,斥责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他说,在东京审讯日本战犯的时候,我们曾费了7个多月的时间来听取证明日本侵略军各种暴行的许多证言和宣誓陈述。罪恶昭彰的南京大屠杀便是最显著的例子。现在,美国政府正力图恢复犯过这些滔天罪行的整个日本侵略军。我相信不仅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决心反对日本的重新军国主义化,而且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将坚决地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粉碎美帝国主义的可耻阴谋。梅汝璈说,新战争宣传盛行于美国,联合国的所在地纽约已成了新战争宣传的中心。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新战争宣传,必须要求一切国家的政府与议会迅速制订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新战争宣传,并严惩一切战争贩子。
25日,理事会执行局副主席、英国科学家贝尔纳主持会议,宣读了《关于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贝尔纳发言指出,这个宣言提出了全世界人民要大国达成协议和缔结和平公约的要求,它将比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获得更为广大的人民的拥护。必须组织一个比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征集签名运动还要广大的群众运动来征集这个宣言的签名。
会议于26日闭幕。会议通过的《关于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要求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巩固和平与保障国际安全而缔结和平公约,要求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支持缔结和平公约,欢迎所有国家参加。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和平解决德、日、朝问题等其他8个决议。
会议期间,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致电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认为在和平与战争两种力量斗争的紧张关头召开这一会议,对于动员全世界人民积极维护和平,反对美国坚持侵略朝鲜、台湾,制止美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和日本的正义事业,将发生伟大影响,并向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分送了《人民画报》、《中国工人画刊》和其他图片及毛泽东纪念章,为各国代表所珍爱,许多代表都以胸前佩有毛泽东纪念章为荣。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