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尼克松纵谈天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前来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尼克松夫人、美国国务卿罗杰斯、总统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其他美国政府官员陪同来访。21日下午,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周恩来同尼克松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3年后的1985年,第五次来中国访问的尼克松先生在北京发表演讲时回顾1972年那一幕时说:我们现在已经跨过了遥远的距离。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中美两国进入实质性接触阶段。
于是,1972年2月21日,在北京首都机场出现了世界瞩目的一幕: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了飞机舷梯,向在机场等候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双手。两个敌对二十多年的东西方大国,通过握手,跨过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就《联合公报》达成协议。28日,尼克松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启程回国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在公报中阐明了各自对国际形势的立场和态度。在长期阻碍两国关系改善的台湾问题上,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还同意扩大两国人民的了解,增进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方面的联系与交流。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参考文献:
周忠菲著:《中美建交中的台湾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钱江著:《震撼世界的外交进程-中美建交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陈敦德著:《解冻在1972 中美建交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王媛媛:《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会谈内幕》,《文史天地》2004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