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送子女下乡
“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结束于70 年代后期,延续了大约10 年。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个号召发出后,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共达一千六百多万。
第一阶段从1968 年到1969 年,主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配到农村、边疆。第二阶段从1970 年到1973 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又一次发生经济“过热”,出现了所谓“三突破”,职工队伍的迅速膨胀,使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留城,一部分在乡知识青年也通过招工回城。第三阶段从1974 年到1976 年,1973 年1 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其中一条措施就是严格控制职工总数的增长。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山下乡为主。
“文革”时期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生和延续,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当时的政治原因。从经济方面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缓解城镇青年就业危机,安置城镇中学毕业生。从政治方面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又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及其利用毛泽东某些思想理论的产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与毛泽东认为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再教育”的想法和他试图以此来缩小三大差别的思想有关。毛泽东希望知识青年要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培养和造就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正确的路线指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同工农相结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接收知识青年地区的农村、农民在经济上带来一定的压力,给知识青年家长造成负担,同时给一些知识青年带来不幸。在“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丧失了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成为在文化知识方面准备不足的一代人,加重了“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由于“文革”中法制被践踏,知识青年的人身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使得不少下乡知识青年受到迫害。
当然,广大知识青年在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为开发、振兴内地和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这些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绩,而是广大知识青年在逆境中奋斗的成果。
参考文献:
(美)伯恩斯坦(Bernstein,Thomas P.)著、李 枫等译:《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史卫民、何岚著:《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7年版。
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朱钟颐著:《湖南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研究》,长征出版社2005年版。
柳建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原因初探》,《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
叶辛:《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