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中美两国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改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华,重新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因而被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回顾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并确定了共同的基本原则。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继任总统福特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宫。基于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上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一事实,卡特政府把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作为它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1977年8月和1978年5月,卡特分别派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方进行磋商。万斯访华时,美国政府尚未对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下最后决心。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卡特政府已决定先与中国建交,再以优势地位与苏联谈判,谋求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地位。布热津斯基访华时表示,卡特总统已下了决心,在第一届任期结束前,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还表示美国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同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但希望(而非作为条件)在美方作出期待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得到和平解决的表示时,不会明显地遭到中国的反驳。布宣布美国已授权其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同中方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具体谈判。
中国方面对布热津斯基带来的信息作出了积极的反应。197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台湾问题是谈判的关键。
1978年12月13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美方谈判代表伍德科克,直接与他就建交联合公报方案交换意见。美方随后提出修改草案,基本满足了中方要求。在关键时刻,邓小平亲自参与谈判,使中美建交谈判在数日内一锤定音。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
中美两国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公报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决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希望中国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则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他人干涉。最后是双方就此各自发表一个声明。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表明,尽管中美达成建交协议,美国却没有完全放弃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
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双方的了解,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邓小平副总理于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邓小平副总理同卡特总统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谈到台湾问题时,邓副总理说,中国是愿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但不能承担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因为那样反而不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说:“双方认为,两国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应妨碍彼此加强友好关系和合作。”
在访问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在教育、商业、空间方面进行合作的协议,以及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馆的协议。
中美建交为中国正在建设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历史性的大事 中美建交和邓小平副总理访美》,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周忠菲著:《中美建交中的台湾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钱江著:《震撼世界的外交进程-中美建交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3年版。
郭景芳:《邓小平与中美建交》,《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李向前:《中美建交与全党工作着重点的战略转移》,《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王中人:《情注海峡两岸心系祖国统一——访美期间邓小平与台湾问题》,《党史纵览》2002年第1期。
李捷:《从解冻到建交:中国政治变动与中美关系》,《党的文献》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