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西电东送:开创中国电力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10-05-26    作者:曾培炎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0-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部通道成为全国联网中心

解决东部地区的电力需求问题,仅靠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还不行。中部通道主要以三峡为核心,通过长江中上游干流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确保向华中和华东的电力输送。按照国家电力规划,到2020年,仅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的水电投产规模就将达到5170万千瓦。加上三峡水电站的装机规模,西电东送中部通道将可能成为世界上输电规模最大,交、直流线路最密集的输电通道。

1.二滩电站弃水引发电力体制改革

上世纪末,我国电网是省为实体,在电力供求出现新形势的情况下,传统的一体化垄断经营的电力工业迫切需要改革。旧有的电力体制对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是难以绕开的障碍。

江泽民同志了解到二滩大量弃水的情况后多次指出,电力行业需要改革,为了提高效率,要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改变“既打篮球、又吹哨子”的垄断经营局面。应当把发电资源与电网输配电分开,实行优质低价电力优先上网。还应当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这些意见成为后来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则。

20006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讨论研究三峡的电力消纳和分配问题时,朱镕基总理指出:“电力行业以‘省为实体’的改革已走样为省问壁垒,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出现很大障碍,必须重新审视。解决三峡的电力消纳问题,要结合制定‘十五’规划以及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通盘考虑。”会议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务院体改办以及国家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尽快研究提出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考虑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7月底我向朱镕基总理建议成立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8月,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我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国家计委,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对改革方案制定、实施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拟定了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小组陆续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

同年10月,我专程带队到二滩水电站,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制定改革方案进行调研。调查进一步证实,电力行业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明显,省际之问市场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在座谈会上讲,广东明明需要电,二滩却在弃水;重庆放着清洁、便宜的水电不用,而用自己的小火电发电,这种不合理现象有深层的体制原因。一是厂网不分,垄断经营。电力公司既管电网,又有自己的发电厂,在调度中就会优先满足自己的电厂发电上网。二是省为实体,市场壁垒。各省有自己的“算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都愿意用本省的电,不愿意用省外的电,都愿意用本系统所属电厂的电,不愿用非本系统电厂的电。这样一来,很多高能耗的小机组能够满负荷发电,而优质低价的水电却要弃水。川渝本身电网比较小,两网应当合并,统筹利用发电资源,这是大势所趋。

调研回来后,国家计委继续完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在吸取其他国家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后,于年底正式上报。方案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确立为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的任务包括,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等等。这一方案经过中央讨论同意,国务院于20023月正式批准实施,即当年的国发5号文件。

2002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发电资产重组划分方案》,在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电力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垄断经营,促进了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了电力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看来,电力体制改革为西电东送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2.三峡工程成为中部通道电力枢纽

在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三峡工程已建成了三峡至常州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为中部通道建设打下伏笔。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造就了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力发电站,26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超过850亿千瓦时。地下厂房扩建完成后,三峡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50万千瓦。

世所公认,三峡水电站及其配套输电工程整个系统复杂,施工难度大,移民任务极其艰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三峡建成后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这给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仅及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那些担忧与异议已经不足为虑。

按照最初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对三峡输电系统设计文件的批复:三峡水电站供电范围为华中、华东和四川;工程线路总长度9100公里,向华东送电采用±500千伏直流方案和15500千伏交流方案。鉴于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电力需求处于低水平状况,三峡电力的外送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我们把三峡电力外送和广东缺电的特殊需求相结合,调整改变三峡的送电方向,将三峡及华中地区的水电向广东送300万千瓦,三峡不再向重庆送电。这样,既能解决广东的缺电之急,又解决了三峡和二滩电站的外送难题。

对此,李鹏委员长十分关注。他既是中央领导,又是资深电力专家。他专门与我进行过一次讨论,希望我们深入研究三峡电力送出规模及送电方式。我在与国家电力公司、国务院三峡办等单位讨论研究后,向李鹏同志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将三峡输送广东的300万千瓦容量全部改为直流输电线路,以节省投资和用地。他看后迅速给予了肯定回复:“同意你们关于抓紧建设由三峡向广东直流输电,同时保留原三峡至上海的直流输电仍按原计划进行的报告。”

2002年底,国务院批准了新的三峡工程分电方案:三峡电站供电区域为湖北、河南、湖南、江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八省一市。有人形象地说:三峡水电站就是全国电网的中枢,像位于中部的一颗心脏,众多的输电线路犹如一根根大动脉,把强大的电力输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北部通道确保京畿用电

华北电网保障着首都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安全供电,在我国各区域电网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西电东送中、南部通道建设步入正轨,北部通道的建设工作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2002年初,国家计委主任办公会专门就此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京津唐地区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十五”期末,奥运相关工程将会全面进入建设实施阶段,电力需求也会大幅度上升。总体测算,除当时内蒙古西部、山西已有的东送发电能力外,华北五省市需要新增l000万至l200万千瓦发电装机。考虑华北在建电站规模,“十五”期间可投产500万千瓦,尚有一半容量须由西部地区送电解决。

随后,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建设西电东送北部通道,在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向华北送电的基础上,逐步将输电通道向黄河上游延伸,实现黄河上游水电、“三西”地区火电向华北、山东送电,“十五”期末实现向华北送电500万千瓦。不久,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审议同意,并指出,“十五”期间北部通道建设规模,要根据华北地区实际用电需求,充分考虑周边电网向华北送电和发挥现有发电机组潜力的情况进行适度安排,防止过度超前建设。要加强电网建设,提高

输送电能力,重视保护环境,严禁发展小火电。除坑口电厂外,大中城市附近不得再建燃煤电厂。

71,经国务院批准,包括三个输变电工程和四个电源工程的首批西电东送北部通道重大项目宣布正式开工。吴邦国同志致信祝贺,信中说:“西电东送北部通道开工建设,是继西电东送南部、中部通道开工建设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西电东送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对保证华北地区、尤其是首都北京的电力供应,开发西部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增进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黄河最大水电站青海拉西瓦水电站、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内蒙古托克托电厂以及山西河曲电厂、神头二电厂、内蒙古岱海电厂、上都电厂、陕西国华锦界一期工程等一系列西电东送电源项目相继上马,与之配套的线路工程也陆续投产运行。北部通道内蒙古西部和山西煤电向京津唐电网、河北南部电网及山东电网的送电均已全部实现,为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保障。

四、西电东送成果丰硕

十年来,我国西电东送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覆盖了从西到东的辽阔地区,除海南、新疆、西藏和台湾外,我国六大区域电网实现了异步联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电网建设及输变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电力技术装备水平登上新台阶。其中500千伏、330千伏电网已成为我国各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的骨干网架,我国在建的交、直流最高电压已分别达到1000千伏和±800千伏等级。

我国西部地区电源供电能力和区域电网之间的线路输电能力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电东送南、中、北三大通道,如同粗壮有力的电力大动脉,向国家经济发达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强大动力。据统计,2008年,南方电网完成网内西电东送l057亿千瓦时,华中完成送南方电量231亿千瓦时、送华东电量371亿千瓦时,京津唐电网接受华北、西北送电量223亿千瓦时。

西电东送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力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高效火电基地,特别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截至2009年底,西电东送的配套电源中,水电规模2537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规模的129%;火电规模为4652万千瓦,其中绝大部分为单机60万千瓦高效发电机组,优化和改善了电力结构。

西电东送工程向东部地区输送了大量经济、高效、清洁的能源,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又平抑了部分省过高的电价,而且减轻了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从而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十五”至今,贵州是西电中送电量最多的省份。“黔电送粤”落地电价低于广东当地电厂上网价,减少了广东用电成本。贵州省输出电量大部分集中在用电高峰期和急需用电的季节,对缓解广东用电紧张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不仅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同时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选自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著《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一书,该书即将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

    1. 理顺电力市场需更大改革动力
    2. 统筹能源布局 区域能源的新谋划
    3. 电力科技占领高点
    4. 刘振亚在《中国电力与能源》专著中认为:能源战略应坚持以电...
    5. 潘家华:能源革命让市场配置资源
    6. 全国电力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座谈会在京召开
    7. 构建电力行业的思想道德基础
    8. 中国用力踏上清洁能源之路
    9. 企业整合有助“走出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