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瞿秋白四兄弟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 2010-07-26    作者:苗体君 窦春芳(广东)    来源:党史纵览 2010-07-21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时,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校长是米夫,米夫是苏联人,虽然才学平平,但在苏联激烈的党内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反对托洛茨基,拥护斯大林,因而很受斯大林青睐。1927年,27岁的米夫被斯大林升任为中山大学校长,随后又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和中国部部长,代表共产国际指挥、领导中国革命。米夫要求中共最高领导层要绝对听命于他,视他为“救世主”。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六安人,1925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山大学期间,王明千方百计地接近、讨好米夫,加上王明学业不错,会说一口流畅的俄语,而且手腕圆滑,所以很快就与米夫建立了密切关系,得到了米夫的信任与宠爱。中山大学毕业后,王明留在中山大学任职,担任中山大学支部局宣传干事和联共(布)党史教员。

  1928年3月底,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决定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5月中旬,负责筹备会议的瞿秋白先期抵达莫斯科。在中共六大召开期间,米夫从中山大学调了一些人参加会务和翻译工作,王明被安排担任重要译员,还参加了斯大林会见中共领导人的谈话。瞿秋白等人向斯大林请教的一些问题,在目空一切的王明看来,都很可笑,他常常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许。米夫也散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轻视和不信任的言论,并特别推崇王明等人,这造成了中共留俄学生对中共代表团及中央负责人的轻视和不信任。

  在中山大学内,米夫因年轻气盛,装腔作势,在学生中普遍不得人心。追随米夫的王明等人在学生中也很孤立,为了排斥异己,树立权威,他们便造谣说中山大学有一个由俞秀松、董亦湘、周达文等人组织的“江浙同乡会”,是托洛茨基同伙的一个小组织,并进行反革命活动。事后,便有学生被捕、被开除。为此,学生纷纷找到中共代表团反映情况,瞿秋白听取了学生意见,并到学生中间调查,最后认为不存在“江浙同乡会”。就这样,瞿秋白与米夫、王明等人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并慢慢激化。

  在中山大学学习的瞿景白,对王明等人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加上瞿景白性格上敢作敢为,喜怒形于色,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对王明等人常常是怒目而视。当时,在中山大学学习的陆立之,后来在《深藏在心底的瞿秋白及其他:王明对瞿秋白的打击迫害》一文中回忆说:“王明一伙当权,许多人跑到王明的小楼里去献媚吹捧,景白却嗤之以鼻。有一天傍晚,我与景白偕返宿舍,因为大楼铁栅已锁闭,我们绕道走小楼梯,经过王明小屋时,王明赶快笑脸相迎,误以为我们也是去投效他的。当时景白一股正气,冲口而出:‘哼,什么东西!’从此,王明一伙加深了对瞿氏兄弟的嫉恨报复心理。”

  不久,联共(布)发动反对布哈林“右倾”的清党运动,中山大学也掀起了更大的风浪。王明等人收集和捏造瞿秋白和代表团的“幕后活动的材料”,把中共六大以来中共代表团及其成员的各种讲话和文件,逐字逐句加以审查,找出可以攻击之点。王明当年的同伙盛岳后来回忆说:“瞿秋白及其同伙的政治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瞿秋白在中山大学上学的弟弟瞿景白一气之下,把他的联共预备党员证退给区党委。就在他交还党员证的那天,他失踪了,这一年,他才23岁。我们不清楚他是被捕了呢,还是像谣传的那样说他自杀了?不管小瞿出了什么事,对瞿秋白都是一个打击。从那天起,开展斗争的气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了。” 瞿景白是自杀,是失踪,还是被捕?当时谁也说不清,然而根据瞿秋白等人的分析,瞿景白绝不是自杀的,而是被谋害的。

  瞿秋白牺牲后,在他的《未成稿目录》中,还列有一章《忆景白》,由此可见,瞿秋白就义前依然想着他的这位弟弟。1949年后,瞿景白才得以恢复名誉,平反昭雪,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 有血有肉的革命伟人与文化伟人
    2. 样板化与大众化的合一
    3. 资源批判与语义转移
    4. “俄”还是“饿”
    5. “六大”后“七大”前谁是中央的实际领导者
    6. 李东朗:领导核心成熟,是党成熟的主要标志
    7. 追寻红色之旅
    8. 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9. 特别关注:走近中共六大
    10. 葛兰西与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比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