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坚白在抗日战场上壮烈牺牲
瞿坚白是瞿秋白的六弟,比瞿秋白小14岁,过去许多资料说他1912年出生在常州,其实应该是1913年出生。
1916年2月7日,瞿秋白的母亲自杀,这年瞿坚白才3岁。后来,他与姐姐瞿轶群、四哥瞿景白一起住在杭州的伯父家。15岁时,他毕业于杭州志诚小学,毕业后再无经济实力升学,但由于受大哥瞿秋白及家庭的熏陶,他多才多艺,尤其爱好京剧,还擅写文章,不时有短小的剧评寄给报馆发表。后来,他跟随四哥瞿景白的同学徐肇宗,到浙江淳安、嘉善、镇海等地的县教育局当雇员谋生。这期间,他为了避免暴露与瞿秋白的关系,改名“瞿谷生”。
在性格上,瞿坚白与四哥瞿景白很相似。任职期间,他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强烈不满,虽然年纪很轻,地位卑微,然而他正气凛然,总是横眉冷对国民党的党棍政客们。教育局每周举行的所谓总理纪念周,他很少参加。在镇海县任职时,当局强令所有的公务员不论职位大小,一律都要加入国民党,办所谓“集体入党”。对此,瞿坚白宁可被打破饭碗,也不报名,别人劝说,他也毫不动摇。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当瞿坚白从报上看到消息后,冲出办公室,回到住所,掩上房门,从下午一直哭到半夜,从那以后,他变得沉默寡言了。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在浙江丽水县碧湖创办政治工作训练团,标榜培训战时地方行政干部。瞿坚白闻讯后,立即从任职的教育局辞职,前去接受训练。但入团后不久,他发现国民党并无抗日的诚意,大失所望。于是,在一天深夜,他出走了,历尽艰辛辗转来到武汉,找到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徐特立。后经徐特立介绍,他前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又转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大约在1939年前后,他给姐姐瞿轶群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他将调往别处,难以确定地址,以后就不要再寄信了,自此与亲友断绝了音信。
其实,1940年,瞿坚白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上前线,被安排在冀鲁豫边区从事教育工作,后又被分配到八路军太行山地委调查研究室工作。1944年5月,在日军“大扫荡”时,瞿坚白所属部队与“扫荡”的日军遭遇,瞿坚白不幸壮烈牺牲在武安百草坪,年仅31岁。后来,刘伯承元帅曾为他题词:“英名不朽”。河北省武安市后来为瞿坚白烈士建造了纪念碑。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后,瞿坚白的姐姐瞿轶群接到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很抱歉,由于交通不便和敌人的长期封锁,直到今天才通知你们关于坚白同志的不幸消息。坚白同志原在太行山地委调查研究室工作,工作一贯积极负责,艰苦奋斗,为其他同志的榜样,为负责同志所表扬。但不幸在一九四四年日寇大扫荡时,英勇牺牲于武安百草坪。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于革命丧失了这样坚强的战士,对我们失掉了这样可敬佩的战友。这是一件极悲痛的事,但是他为解放人民的伟大革命而牺牲,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和今天我们还活着的人的幸福而牺牲,这是伟大的,也是光荣的。今天他若知道他多年努力争取的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即将实现,他出生的故乡早已解放,他一定会含笑于九泉的。”直到这时,姐姐瞿轶群才知道她的小弟早在5年前已经牺牲了。
瞿云白的曲折人生
瞿秋白的大弟弟瞿云白的一生显得颇为曲折离奇,他比大哥瞿秋白小3岁,可以说,瞿云白是在兄长瞿秋白的扶助下成长起来的,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瞿秋白非常关心他的成长。1923年的10月,瞿秋白在一篇题为《弟弟的信》的散文中,引述了瞿云白发自杭州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写道,瞿云白由西湖边一个“衣冠禽兽”的家伙毒打工人的场面而产生联想,并萌生了阶级的概念。瞿秋白立即引导他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帮助他从东方泰戈尔和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情中摆脱出来,提醒弟弟把目光转向已经升起了“旭光”的苏俄。
后来,瞿云白毕业于北京俄文政法专科学校,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国,经李大钊推荐,到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任教,瞿云白也来到大哥任教的上海大学读书,并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瞿云白被派往上海总工会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又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在联共(布)的中央出版局担任翻译。
1930年,瞿云白奉命回国,在上海参加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瞿云白以开办绸布庄作掩护,在上海周家嘴路绸布庄内设立中共秘密印刷厂。1932年,又以一家住宅式店铺为掩护,设立上海全总秘密印刷所。后不幸被捕入狱。
后来,瞿云白被迁至苏州国民党反省院,在国民党的“反省政策”的作用下,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吸收了不少从苏联回来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后来,这些学生成了专门破坏共产党组织的国民党特务,瞿云白便成为其中的一员。此外,他还参加了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瞿云白投奔已在国民党效命的张国焘主持的《创进杂志》社担任发行会计,国民党溃败大陆前夕,当张国焘等人相继逃出大陆后,瞿云白却没有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瞿云白被安排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俄文译员。后因为历史问题,在此后的政治运动中多次受到管制。
1958年1月27日,瞿云白病故,走完了他56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