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是中国成功进行的第一次核试验。
中国下决心搞原子弹,是因为朝鲜战争、印支问题和第一次台海危机,在这些事件中,美国屡屡挥舞手里的原子弹。这使中国人看到了,如果没有杀手锏,就不可能真正赢得和平,于是下决心搞自己的原子弹。
耀眼的目标
1964年1月,我和基地政委常勇参加了由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主持召开的国防科委办公会议,会议确定196 4年以塔爆方式进行首次核试验,并确定当年9月1日前完成全部准备工作,待命试验。这对我们核试验基地的广大官兵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也是一次最为有力的政治动员。大家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忘我工作,以战斗的姿态迎接首次核试验任务。
试验的时间定了,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标。然而当时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很艰巨,虽然过去也曾做了一些准备,但很不充分,尤其是场区的试验工程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从北京回来后,我们立即召开基地党委扩大会议,以执行首次核试验任务为中心,安排部署196 4年的工作。2月29日,基地制订了执行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工作计划,安排了各项工作。
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进行试验场区的工程建设。试验场区的总体布局是由基地核试验研究所经过理论计算和根据测试方案的要求而提出的。他们同时提出了试验工程的选点、定位方案和各种工程的计划、技术要求等。由于试验工程为特种工程,整个工程设计由工程兵设计院负责。工程项目共150余项。这些工程大部分是永备性的,少部分是首次试验专用的,向着爆心,分布在不同距离、不同方位上;连接各独立工号的汽车道路有200余公里。这些工程要在核爆炸条件下使用,保证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因此多为地下或半地下的密封建筑,工程质量要求高,材料规格特殊,采用抗压力强的特殊构件,施工难度大。
施工是从1963年4月陆续开始的。1963年底前主要进行试验指挥所的主体工程和铁塔基础工程建设,绝大部分工程集中在1964年上半年。当时,没有几台像样的机械,主要工具是锹、镐,采石还是打眼放炮,没有一台挖掘机和装渣机,“抬、挖、拖、拉、推”是主要的施工方式。工作面分散,远距离运水、运材料拌合水泥。戈壁滩上的气候,奇寒、烈日、风沙,昼夜难熬,然而同志们没有一人叫苦。某工兵团两年没离开场区,一鼓作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为我国的核武器试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基地党委提出了“确保重点、兼顾全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施工方针,按照任务的先后主次,划定了完成任务的时间,成立了工程指挥所,合理调配力量,科学组织施工,使工程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中,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在第一线,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严格质量检查,保证各种技术指标的落实。
在所有工程中,质量要求最高的是爆心铁塔工程。为了确保首次核试验稳妥可靠,并取得更多的测量数据,中央专委确定采用静态试验,将核装置放在102米高的铁塔上引爆。因此,铁塔成为一个关键建设项目。铁塔是无缝钢管结构的自立式塔架,有8467个构件,包括起吊、空调、电气3个设备系统。铁塔由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院设计,无缝钢管由鞍山钢铁公司专门生产,塔架由建工部华北金属结构厂加工,装原子弹的吊篮和专用起重机由北京起重机厂制造。
当年承受铁塔的基础工程,是一项由4个锥梯形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新型工程。工程精度要求很高。担负这项任务的工程兵某团,施工前作了充分准备,熟悉了各项技术要求,制定了施工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实行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岗位责任制。这些措施保证了优良质量。塔架主体结构的最大垂线偏差为6.3毫米,超过了设计要求;法兰盘结合间隙均小于0.5毫米的国家规范;预埋构件各轴线距离误差都在1毫米左右;保温盖板和支撑钢梁经严格试验,承载能力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起吊系统、空调系统、电气系统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
196 4年2月,8台大型平板拖车将铁塔构件运抵爆心。21日,开始吊装。担负安装任务的是工程兵特种工程技术总队。他们组成了一个160人的铁塔安装队,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筑公司的支援下,开始了艰巨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用68个作业日,在6月26日将铁塔安装成功。当时,我国还没有百米以上的铁塔,仅能和它相比的是我国建在广州90米高的对外广播发射塔。铁塔是戈壁滩上最高大、最耀眼的目标,也是最鼓舞人心的目标。它激励着人们以只争朝夕精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首次试验任务的到来。到196 4年6月底,按计划完成了全部工程项目,为首次核试验提供了基础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