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97年10月28日,8车石料向狭窄的围堰龙口倾泻而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 新华社发
作为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于2009年4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由此标志着工程进入正常运行管理、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为人民治黄事业树起了一座新的历史丰碑。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水患,有史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根治水患,新中国将目光锁定在黄土高坡下的小浪底。小浪底北踞太行,南逼邙岭,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出口。出此峡口,黄河便摆脱了一切天然的拘束,驰骋黄淮海大平原,奔流入海。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就雄踞在这个峡口之上。
小浪底工程凝聚了几代黄河水利人的心血。从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小浪底水利枢纽坝址勘探和测量工作起算,到1994年9月12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中华民族为建设这座治黄工程积蓄力量,用了40年时间。
作为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是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开工建设的,率先与国际接轨是其最鲜明的特色。数据显示,小浪底工程概算总投资347.46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1.09亿美元,51个国家的700多名外商和上万名中国建设者参加建设。这在我国利用外资、全面引进国际承包商进行施工的大型水利项目史上,开了先河。
小浪底工程规模宏大。据悉,整个工程挖填土石方总量接近1亿立方米,若把它堆成截面为1平方米的堤墙,可绕地球两圈半。面对如此高的施工强度,工程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大型机械,搞联合施工,实现了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生产力的一次飞跃。
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工程顺利实现大河截流。2000年11月30日,历时6年,大坝主体全部完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3个月。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投产。2001年12月31日,工程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2009年4月6日至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在郑州主持召开工程竣工验收会议,通过了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