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75年11月26日,对于中国的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后,按地面遥控站发出的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安全返回祖国大地,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在26个年头过后,让我们重新将目光投注到那
个辉煌的日子,去重温那段令人心动的岁月。
为打破大国垄断,面对挑战,中国科学家勇敢地向攻克返回式遥感卫星技术发起了冲锋。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人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1958年,美国人紧随其后,也将自己研制的卫星送上了太空。此后,在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围绕空间技术的竞争。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发展应用卫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从这一战略方针出发,研制返回式卫星,掌握卫星的回收技术,就随之成为我国优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项重要课题。早在60年代,党中央已经原则上批准把返回式遥感卫星作为发展重点。
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工具、功能完备的卫星本体以及完善可靠的航天测控网。
承担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运载任务的是长征2号运载火箭。它的起飞质量近200吨,是一个主要由总体结构、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安全与供电等系统组成的多级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