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11月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太空飞行3天后,安全返回到四川中部预定回收区域。
说起来,从火箭点火升空到卫星入轨转入正常运行,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但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究以及发射准备工作,却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动员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力量。
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是从1965年开始的,在总结了我国几种运载火箭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应用我国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优化的设计方案,经过长期的方案论证、预研攻关、地面试验,并经过多次靶场合练和数次试验的考验,才执行卫星发射任务的。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67年。1970年,为加速卫星的研制进程,国防科委建议将这一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建议,并指示在北京地区组织大会战,由此全面展开了各系统的研制和发射准备工作。
对于返回式遥感卫星而言,在准备工作中,除需要技术指标很高的遥感仪器,保持高精度的测控及安全可靠的回收系统外,还需要选定合适的回收区域,并配置地面、空中有机结合的回收设备和试验队伍。早在1969年,有关部门组成的勘察组,就对初步拟定的可供返回式卫星着陆的地区进行了踏勘。经过国防科委组织专家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后,决定在中国大陆腹地回收。1971年8到10月间,在成都军区和总参测绘局的指导下,复勘了四川省的7个专区、42个县,选定将四川盆地作为回收区,中心在遂宁市附近。这里除地形开阔,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外,还可满足卫星在返回前一圈运行中飞经中国上空的需要。
地面测控网既担负着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的任务,又担当了对卫星实施控制的重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轨道设计与回收区的选择和观测台站的布局有密切关系,顾此失彼就会影响全局。根据卫星轨道倾角的要求,在地面测控网原有7个台站的基础上,又继续完成了4个台站的建设,合理配置了若干个前置站、活动站和回收站,综合利用一些非卫星测控网中的测量站的力量,形成了以渭南站为测控中心,包括发射场区测量设备组成的一定规模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测控网。
为了检验星上仪器设备和地面测控设备的性能及协调性,星上和地面主要工作程序的协调性,星上信标机与地面回收站及定向设备的协调性,并训练回收队伍,提高发现和回收返回体的能力,从1970年到1974年,分别进行了星地对接、空中跟踪定向、回收区联合空投等试验。其中在1972年5至6月间,在成都军区领导下,发射部队会同参与火箭和卫星研制工作的10多个单位,在四川盆地回收区内进行了第一次联合空投试验,投放了2颗模拟星,1颗结构星。在当地上万名群众的协助下,参试单位的数百人紧密配合,互相支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3次试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1974年9月,针对第一次试验遗留的问题,又在该地进行了一次空投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正式执行发射任务之前,发射部队要进行多次合练演习,以达到练兵的目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合练是从1973年底开始的,历时近三个月,直接参加合练的研制人员、部队技术人员和战士达500多人。当时,正值严冬季节,戈壁滩的气温常常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为了取得成功的经验,人们坚守在阴冷空荡的大场房里,奔波于寒风凛冽的发射塔上,既无怨言,也从不叫苦叫累,一心一意只为完成合练任务。在严格的合练过程中,发现和排除了数百个故障和技术问题。
通过对合练星的操作合练,参试人员根据卫星的技术状态,修改完善了发射试验用的“测试细则”、“操作规程”和“试验程序”,使发射正样卫星所使用的主要试验文件基本成型。与此同时,合练也对卫星进行了全面检验,暴露了问题,找到了薄弱环节,为正样卫星的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发射场的设备布局得以改善,装备更加配套、协调,为发射正样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然而,返回式卫星首发失利,成为中国航天史上不可忘却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