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在进军大西南途中指挥作战。资料图片
大进军 解放西南势如破竹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改天换地的一年。
这一年的4月21日,随着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解放了包括国民党当时的统治中心南京在内的江南广大地区。
10月1日,伴着隆隆的礼炮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尚未解放。
11月1日,解放西南的战役打响,整个战役历时57天,歼灭国民党军10个兵团、49个军、133个师, 共计90万人。
11月30日,重庆解放了。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刘伯承、邓小平随即率领第二野战军,打响了突破长江防线的渡江战役。渡江战役一举解放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为进军华南、西南,并最终解放重庆奠定了基础。
当时,重庆是西南诸省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人口达110万,是陕、甘、川、康、滇、黔等地商货进出长江的枢纽之地,商贸十分繁荣,有600多家以机械(兵工)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印刷业为主的企业。重庆还有7所专科以上学校、80余所中学、师范及职业学校和279所小学。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国民党中央政府就迁回重庆,并将重庆设为西南防御作战的指挥中心。蒋介石希望依托西南的险要地形,以图东山再起。
解放军并没有给蒋介石机会,随即向国内仍未解放的地区进军。
大迂回 围歼国民党军
而当年5月,毛泽东就开始部署解放西南的事宜,计划对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采取大迂回的方式直插敌后,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杀的方针。
其中,二野第4兵团划归第四野战军指挥,担当大迂回任务,配合四野解放广州后,再迂回至广西,西出昆明断掉敌人后路;二野主力则取道湘西、鄂西,挺进宜宾、泸州、重庆一线,直出贵州,切断胡宗南集团及四川境内的敌人退往云南的道路;再由第18兵团迅速南下至成都地区,协同二野歼灭西南敌军。
敌军:错误判断定败局
此时的蒋介石错误地认为,虽然川东地势险要,但由于交通不便,大兵团行动困难,集结在湘桂地区的白崇喜集团又可以作为屏障,共军不会舍近求远。而川北方向有陇海路和背后的老解放区,补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共军应该从此方向入川。
因此,当解放军湖北军区部队和一野一部在川东、陕南实施战略佯动时,蒋介石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在重庆林园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以持久作战,确保华南、西南大陆及台湾、琼岛,争取时机维持现有战力,积极培养新生力量,以主力机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匪之野战军,准备返攻”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的3个兵团,依秦岭主脉构成主要防线,并沿白龙江、米仓山、大巴山构筑第二道防线,以宋希濂的2个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在川黔边的建始、恩施、巫山、奉节一线布防,扼守川东门户。同时还将罗广文兵团摆在南充地区,准备向北或向东机动。
我军:二野四野势如破竹
1949年8月底至9月初,四野浩浩荡荡地向华南疾行,吸引国民党军注意。而二野第3、5兵团开始向西挺进。其中,第3兵团作为解放重庆的主力,兵分几路在湘西集结。
1949年11月1日,集结完毕的解放军发起西南战役的川黔作战。二野主力和四野一部,从北起巴东、南至天柱的500公里战线上,对国民党西南守军发起了全线进攻。11月7日,川鄂湘边防线全线告破。秀山、黔江、酉阳、彭水、武隆、南川、万县等地先后解放。
11月下旬,入川大军逼近重庆。本来,按照中央军委的原定计划,攻占重庆的时间是12月初。但是,此时宋希濂的部队溃不成军,已组织不起有效防御。刘伯承、邓小平为了保护重庆的工业不受大的破坏,于11月26日对到达重庆外围的部队,下达了“歼灭罗广文三个军于长江南岸,提前完成了渡江或相机占领重庆”的指示,对重庆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
11月29日,外围部队从多路向市区进攻,11月30日解放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