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blog)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四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作品。
评选范围:
1、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应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目前,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已评选七届。

图为1982年12月6日 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代表。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
第一届(1982年颁布)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魏巍《东方》
姚雪垠《李自成》
莫应丰《将军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古华《芙蓉镇》
第二届(1985年颁布)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1991年颁布)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第四届(1997年颁布)
王火《战争和人》
陈忠实《白鹿原》
刘斯奋《白门柳》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2000年颁布)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2005年颁布)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2008年颁布)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麦家《暗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