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指南 >> 大学国史教育 >> 《中国近代史》(摘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发布时间: 2009-09-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9-16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9829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 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大会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大会还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党章。

中共十二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在分别召开的中顾委全会和中纪委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顾委主任,陈云当选为中纪委第一书记。

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11月至1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这部新宪法,彻底纠正了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要求。在19836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选举李先念为国家主席,彭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批富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1750多万个,从业人员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84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1987年同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 ,集体经济的比重由22.4%上升到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成分上升到5.6%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列入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120种减少到60种,统一调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

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也加快了步伐。19853月和5月,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推进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1983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根据他的建议,同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到1987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0350项,累计协议金额625.09亿美元。

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二大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员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983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始全面整党。这次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纠正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整顿作风,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加强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纯洁组织,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理出去。这次整党历时三年半,到19875月基本结束。经过整党,全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等方面都有了进步,并积累了在新时期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问题的经验,推进了党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被进一步提上了日程。1986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在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搞自由化,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搞建设。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主要是一度放松了思想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造成了政治思想战线的软弱混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未能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给予应有的重视。1987116,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接受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由赵紫阳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98710251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大会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共十三大后召开的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选举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紫阳为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83月至4月举行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杨尚昆为国家主席,万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李鹏为国务院总理。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不断趋于成熟。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还进一步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三步走"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进一步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正是"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1986年,他又在多次讲话中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认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1986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1987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央制定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稿,提交大会审议。十三大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为重要内容,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1989年春夏发生的政治风波,是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从513起,北京的非法组织在天安门广场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绝食。随即,许多大中城市出现未经批准的大规模游行活动,党政机关受到冲击。520,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动乱的组织者利用政府的克制态度,继续占领天安门广场,煽动拦截参加戒严的军车,最终发展成反革命暴乱。在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严重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采取果断措施,在64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69,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并发表讲话。他指出,极少数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这篇讲话在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989623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举行。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在会上讲话,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能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19899月,邓小平向中共中央郑重提出了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请求。同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高度评价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建立的卓著功勋,指出:邓小平是中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中共十二大以后的几年间,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和物价大幅度上涨的问题。1988年夏季,又不适当地决定全面推进物价改革,实行"闯关",结果诱发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局面。为改变严峻的经济形势,19889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的各种混乱现象。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把一度被延误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1989169日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和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治理整顿在实践中进展顺利,到1990年底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粮食生产扭转了前四年的徘徊局面,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得到初步整顿,党政机关办企业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治理整顿的同时,改革开放也进一步推进,推出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措施。19904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到1990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完成。1990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13月至4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和"八五" 计划的开始实施,标志着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任务全面实现。

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199033,他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对这个问题,他后来又讲过多次。他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为打破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中国政府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19899月到1990年,邓小平多次接见美国政要和学者,指出:第一,中国目前的局势是稳定的;第二,中国人吓不倒。在判断中国局势的时候,这两点必须看清楚。结束中美关系的严峻事态要由美国采取主动。随后,邓小平又根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这些正确的方针,使党和国家在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应对苏东剧变后的国际局势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中国政府既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又利用矛盾,多做工作,积极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继续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同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独联体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同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继1985年和1988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两次高潮之后,在1991年出现了第三次投资高潮。到1992年,中国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1989728,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同年828,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下决心解决好当前党的建设中的迫切问题。

1990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这次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全党转变工作作风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16月,《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出版。同年7月,党中央发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的通知,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意义,要求把学习《毛泽东选集》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学习代表了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的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