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指南 >> 大学国史教育 >> 《中国近代史》(摘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发布时间: 2009-09-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9-16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118221,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他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不能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年39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研究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对中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部署。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69,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10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大会还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大会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选举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锵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33月举行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乔石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李鹏为国务院总理。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1993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在各方面深入推进。从1994年起,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选择27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同时,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经济过热等问题。面对这一形势,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大力加强宏观调控。19936月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以紧缩银根、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重要措施。经过努力,逐步使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迅速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同时又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软着陆",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这一时期,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了哈尔滨等4个边境、沿海省会城市和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及一大批内陆市县。到1997年,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到235个,二类口岸达到350个,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63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阐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94年初,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立足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要求全党在各项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同年5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三者相互促进。

1995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发表讲话,深刻阐述了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这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中共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931月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党中央作出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报告会上指出:新一卷《邓小平文选》,是最近十年邓小平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前进的科学指南。《邓小平文选》是一个整体,其中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汇集了邓小平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的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著作。

1996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个决议的贯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自1993年至1997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近百个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其中多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立法,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和新刑法的出台,是中国刑事审判制度建设新的里程碑。加强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对政府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加强了执法和司法工作。深入推进普法工作,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219 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邓小平逝世后,中国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即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举世关注。

同年9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大会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共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选举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8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鹏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中共十五大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在应对来自经济、政治和自然界等方面的一系列严峻考验中稳步推进的。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又接连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简称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法轮功" 邪教组织策划非法聚众闹事等事件。面对这些风险和考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冷静分析,正确把握,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1998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9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期间,还出台了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同年下半年,根据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动加快西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001121,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1999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国家根本大法上得到了保障。2001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00年,"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到十年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1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五"计划纲要,为新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共同愿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指明了出路。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举行谈判,并分别于198412月和19874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71,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1220,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政府还加强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1992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1993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130,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流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共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1994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19981121,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次"三讲"教育历时近两年,使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明显加强。实践证明,进行"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

2001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必须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7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和全国上下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