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指南 >> 高中国史教育 >> 高中复习指导选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及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复习指导
发布时间: 2009-09-08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知识网络】

  

  

  【专题总结】

  1、建国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及概况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党政机关、工厂、学校等遭受冲击,很多人遭受无端迫害,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发展。

  2、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历程

  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④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例1(2006年北京文综)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基本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1949年,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胜利。为解决成立新中国的问题,19499月召开了新政协会议。而A项是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C项不是会议的内容;D项是会议的影响而不是背景。

  【答案】B

  『例2』(2006年北京文综)对“一国两制”构思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D项符合题意。在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不同意英方提出的“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关于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所以排除AC两项;在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问题上,除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外交和国防事务上不享有自治权,可排除B

  【答案】D

  『例3』(2006江苏单科)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注意题干强调“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A

  『例4』(2007广东单科)《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共同纲领》在1949年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代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国家的性质。这是课本上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历史,有些考生可能不是很注意。

  【答案】A

  『例5』(2005北京)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

  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②海峡两岸实现“三通”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     B、①③     C 、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两岸“三通”和④

  【答案】D

  『例6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它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请回答:

  1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的三大问题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二战”以后所涉及的有关大陆与港、澳、台的关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举措及变化。

  就第(l)问而言,主要是考查“二战”后在统一问题上我国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即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而香港、澳门则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考生对于这些历史常识知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第(2)问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于我国政府在台湾及港、澳地区所实行的“高度自治”的准确理解。即我国政府考虑到一系列的历史及现实的复杂背景,在赋予目前的港、澳特别行政区和未来的台湾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的:即台湾在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以保留军队。(3)问则更多的是与时事政治相关的:台湾前任“总统”李登辉不断利用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及岛内的“台独”分子,或明或暗地进行破坏两岸统一的活动,并最终促使“台独”分子陈水扁在台湾大选中当选台湾“总统”。这一切都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阴影和摩擦。由此可见,作为两岸的统一来说,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答案】(1) 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2) 台湾在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以保留军队。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例1』(2007年广东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它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它的提出说明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同时,还注意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答案】C

  『例2』(2006年上海单科)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解析】由题目中所给的时间信息“1950年除夕”可以排除ACD三项。A因该出现在建国前夕,C项中国抗美援朝是在1950年开始,D项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开始的。

  【答案】B

  『例3』(2007年山东卷)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从美国方面考虑看,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为此力图改变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答案】A

  『例4』(2006年四川文综)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解析】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A项是在1979年,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

  【答案】A

  『例5』(2006年天津文综)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强烈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 26届联大

  【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亚非”“平等”。19554月,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领导人会议。

  【答案】B

  『例6』(2006年江苏春季高考)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A、中日关系的改善     B、中美关系的缓和

  C、中英关系的改善     D、中苏关系的缓和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中国有出现了一次建交热潮。

  【答案】B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