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 人物长廊相关文档
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规划、管理与发展继续发挥老专家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09-11-30    作者:    来源:光明网 2009-11-30
  字体:(     ) 关闭窗口

  早在1956年春天,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时,曾作为科技专家的代表参加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

  60年代中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织科技专家讨论导弹技术发展方向、技术途径及规划,他深思熟虑,对“火箭技术发展途径”和“发展规划”都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特别是从液体火箭发动机这一专业技术角度分析了这一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对我国第一代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70年代后期,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主持了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80年代前期三项重点任务的讨论。他当时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从技术方向、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以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论述,为确立这三项重点任务提供了重要论据。

  他还多次主持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展方向、技术途径、规划、技术方案等的讨论,特别是力主尽早开展新型氢氧发动机的研制。目前,我国液体发动机的研制已初步形成系列,且具有较高的质量与可靠性,为各种运载火箭的研制提供了保证。这些都凝集着他的心血与辛劳。他还领导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的建设,从规划的制订,技术方案的确定、设计、审查,到建设的实施,他都亲临第一线,参加讨论和决策。从而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外国宇航界的同行参观了我国的试车后,称赞有特色,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4年,我国的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后,时隔不久,他反复地讲:“前30年我们走过来了,后30年干什么、如何干。”还经常宣传他设想的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新的发展蓝图:“中国的运载火箭要改进、完善,动力系统与控制系统等都要提高技术水平;要有一个新的长远规划,要提高运载能力、形成系列、降低成本;要努力提高质量与可靠性;要努力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应用卫星要努力提高研制水平,包括各种技术性能指标,如:长寿命、高可靠、提高有效载荷与卫星总质量之比等;要使一些主要的应用卫星建立长期、稳定、协调、持续的运行系统;要以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需求为牵引,增加应用卫星的品种与种类,逐步配套;应用卫星要与应用方法研究、地面应用系统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效益。”

  任新民曾两次主持了宇航学会召开的关于“航天技术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研讨会。他在大会上作报告,并带领有关人员向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提出了建立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应用卫星运行系统的建议。

  他多方呼吁:“要对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提早进行规划与论证和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以保持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势头,在世界航天高技术领域继续占有一席之地。”1985年7月,他以部科技委的名义,亲自发起并主持召开了“关于空间站问题的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文集,对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他在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规划性工作中不断地作出贡献,并提出多项具有远见卓识的见解,这与他通过实践熟悉各类航天型号的研制情况,并积累了丰富的研制试验和科技管理经验等是密切相关的。他坚决执行国家给航天科技工业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坚信中国人行,可以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自行研制的通信卫星,还可以进行外国卫星的商业发射服务。他还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在世界有了发言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他研究规划和领导型号研制工作所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他考虑问题的基点是客观和科学,时刻注意按科学规律办事,严格执行型号研制程序。他还经常告诫科技管理人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抓好预先研究,搞好技术贮备,那是会受到科学规律惩罚的。”

  由于他在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上的成就与贡献,赢得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普遍赞誉:“朴实勤奋,德高望重”,为航天人敬重的楷模和典范。老骥伏枥,霜重叶红,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于研究所、工厂和卫星发射中心,在他眷恋的导弹与航天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