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 人物故事
太原落实“一五计划”工业蓝图的主将麻贵书
发布时间: 2012-03-23    作者:(山西)谷峰    来源:国史网 2010-02-03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山西省城太原面貌的沧桑巨变,历数对此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执政者灿若群星,已故的麻贵书同志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关于麻贵书同志,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曾在《麻贵书纪念文集•序》中指出:“麻贵书同志在山西工作期间,以在太原市为最长。从1954年到l964年,他一直在市委任职,由副书记、第二书记、常务书记到第一书记,是市委主要负责人中连续任职最长的一位”。“如何做一个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如何做一个深入实际,深人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注重身体力行,时时处处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民公仆?我想,麻贵书同志就是一面镜子,就是我们的楷模。”

本文所反映的,即是麻贵书同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在太原的点滴事迹。

顾全大局,妥善协调国家和地方利益

1953年,在国家“一五计划”中,太原成为全国重点工业建设的五大城市之一。

太原市实现宏伟的“一五计划”,需要政治素质过硬的领头雁,需要既懂经济建设又能脚踏实地工作的实干家。

1952年年底,中共太原市委调整领导班子。原市委书记、市长韩纯德和几个老常委相继调走,王大任同志担任了市委第一书记,在组建新的市委领导班子时,他考虑到,太原面临的经济建设任务艰巨,而自己过去长期在部队工作,地方工作经验不足,特向省委恳切提出要求增加领导力量的要求。当时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向王推荐多年做地方工作的中共忻县地委书记麻贵书。

王大任很高兴,请求让贵书同志尽快来太原工作。

19531月,麻贵书任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主管基本建设和农村工作。

19541月,麻贵书同志任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兼基本建设工作部部长。年底在中共太原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委委员、常委、第二书记等职。

太原,从民国时期开始一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太原长达8年的侵占,太原市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和掠夺。日本投降,阎锡山重返太原后,由于其穷兵黩武打内战,只顾发展军工,太原其他工业仍处于停滞状态。太原解放后,虽经三年恢复,取得很大成绩,但要进一步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仍然可谓百业待举。

在国家“一五计划”中,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建设的156项工业工程中,太原就有10项。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太原氮肥厂、太原磷肥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纺织厂、新华化工厂、兴安化学材料厂、江阳化工厂等。此外,还有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重点工程多项,一些老企业还需要进行扩建和改建。工业建设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为了保证太原“一五计划”工业蓝图的实施,根据太原市委的安排,岳维藩市长组织人员编制了《太原市城市建设规划》,麻贵书和市委其他同志一起编制了《太原市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有八条,其中第一条:“必须服从国家以重点工业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全面地支援和配合国家的重点建设,使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防止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这可以称得上太原“一五计划”的总纲。据此,太原市迅速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

由于太原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中央各部来太原选址建厂的很多,这中间难免和市委、市政府原来的计划和安排有矛盾。为节省投资,各部都想选一片离城近、水电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这也合乎情理。然而城郊土地有限,

难以满足各厂基建的要求,为此常常需要进行反复考察。麻贵书总是以中央部署的大局为重,统筹解决不同类型的工厂和科研单位的占地问题。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按太原市第一期城市规划的要求,河西地区北部以机械工业为主,南部以化工为主,城南为文教区,几个兵工企业放在北郊。这个格局至今基本未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证明是合理的。这样既缓解了选厂的矛盾,也维护了中央一盘棋的大局。

搞工业基础建设,离不开水源。为了保证太原的l0项重点基础工程上马,麻贵书根据省市委的统一安排,首先安排了重要配套项目——兰村水源的筹建工程。l954年,太原市政府组建了兰村水源勘测工程处,会同国家建工部及国家二机部进行勘察,次年7月取得详细的水质水量资料,结论为上兰村汾河河谷及两岸有丰富的潜水,为国内罕见的大型地下水源地。

1956年,在麻贵书的统筹安排下,国家建工部调动旅大市城市建设局等施T单位进驻工地。兰村水源勘测工程处改为兰村水源工程处,成为施工甲方,太原市自来水公司作为生产方参与施工。这项在当时被列为国家最大的地下水供水工程,从l9565月破土动工,到195711月就完成第一期供水工程,至1960年全部完成。公司的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l5万立方米迅速跃为20余万立方米,加速了太原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搞大规模重点基建工程,太原还面临建材物资奇缺,如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等,甚至连砖瓦都缺。麻贵书认为,一个城市只有大型骨干企业还不行,还应该有与此相配套的众多的为经济建没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中小型企业。他和市委同志研究决定,在基建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太原市大型企业的优势,采取“以大带小,母鸡下蛋”的办法,加速地方工业的发展。

在半年时间里,国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的酵母作用。在太钢、矿机、机床厂、兴安化学材料厂等大型企业支援下,诸如太原建材厂、太原水泥制管厂、太原砖厂、太原石渣厂、太原铁工修造厂等数十家地方工业企业拔地而起,电解铜厂、塑料厂、工具厂、锅炉厂、灯泡厂等地方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此外,还扩建了太原水泥厂。

时任中国重工业部建筑局第三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的王鸿岗曾撰文回忆:

贵书同志狠抓了化工区工业用水的成龙配套工作。晋源引水管道工程的修建是为化工区太原第一热电厂、化工厂、化肥厂等骨干企业解决工业用水问题的。引水工程送水需要水泥制管。市委决定建立太原水泥制管厂,是保证重点工程的举措。这个厂的建立,保证了晋源引水工程的建设,也为以后市政建设需用水泥制品的生产打下了基础。麻贵书同志对水泥制管厂一抓到底,亲自参加了管道安装前对水泥制管的打压试验。当确信经得住五个大气的压力,质量合格后才投入使用。他还参加了晋源引水管道的通水试运转,输水成功,他才放心。此后,为解决蓄水问题,他抓了晋阳湖修建设计,湖区的划界和湖区内村庄的搬迁安置,以及挖掘施工等工作。晋阳湖的建成,使化工区供水系统成龙配套,同时使太原市增加了一个游乐的风景点。他的务实作风有口皆碑,令人钦佩。

1954年初,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有关部门及苏联专家选厂组陆续来太原选厂定址,使太原的接待工作十分忙碌、紧张。

每来一个选厂组抵并,麻贵书及太原市的其他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出面接待。太原基建部作为主要承办部门也忙得不可开交。当时,为兴安厂、江阳厂、二电厂、新华厂、橡胶十厂这五个国家骨干工业企业选址的苏联专家,都看上了北郊区这块地方。因为有太原这样的工业城市基础,又有兰村丰富的水资源,周围三面环山,有较好的防空和国防条件。可是,太原的城市初步律设规划却没有规划这个地区建厂,这就使得基建部工作比较被动。麻贵书同志为此连夜召集会议,专门进行了研究。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如果定在北郊这个地区,太兰公路就需要大段地改线,还必须迁移这里的东堰、东流、兰岗、晋章等五个小村子。如此大的动作,业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同志都有些顾虑。然而,麻贵书则态度明朗,他说:“我们一定要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需要我们地方配合的,我们一定要认真配合,把工作做好。至于城市欠缺的规划,一定要补上去!”方案定下来后,麻贵书指定由市委农委牵头组织“迁村购地办公室”,由他亲自兼主任。就这样,新建北郊工业区的事很快就敲定了。以后的具体工作,诸如迁村购地、兰村水源组织勘探等,都是在麻贵书亲自过问和组织下进行的。

1956年至l957年间,中央几个部门所属的施工公司都要来太原安营扎寨。其中有冶金部的第四、第七冶金公司(后合并为第十三冶金公司1,化工部的化工第二建设公司,建筑工程部的大型机械施工公司,还有擅长管道安装的旅大二公司和专为兵工服务的华北建筑工程公司等当时国家正是统购统销、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之时,粮油蔬菜供应较为紧张。若全部调入这些公司的数万名职工和家属就等于增加一个小城市,粮油供应更会紧张。麻书记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后。深思熟虑,将意见拿到市委常委会议上集体研究,并和市长们协商后统筹考虑、妥善解决。后来,仅调入了冶金部的第四、第七冶金公司和化二建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做到了既调入本市急需的建设队伍,又不致过分加重太原的城市供应负担。

1956年底,太原市属于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工业工程的部分项目已提前一年竣工,初步奠定了省会太原新的工业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