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 人物故事
老照片:著名外交家厉声教传奇一生回顾
发布时间: 2018-08-08    作者:    来源:中国日报 2018-08-02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1年1月,26岁时的厉声教与父亲民国著名教育家厉麟似、母亲上海钢琴家唐丽玲 

  我国著名外交家厉声教是在过去一年里逝世的一位国家脊梁人物。他是真正由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外交家,曾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赏识与肯定。他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新中国国际法泰斗。他曾代表新中国参与了多个重大国际谈判,为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权益和话语权,以及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身兼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外交家”和“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他的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8月6日是厉声教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通过一张张历史老照片回顾其传奇一生。

  1952年高中毕业时的厉声教

  厉声教极具体育天赋,足球和篮球球技均十分出众,在市西中学就读期间已在上海市小有名气。图为1952年9月,上海市市西中学骏骥篮球队(前排右一为厉声教)。

  1952年,厉声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图为1953年冬,18岁时的厉声教在南京大学北大楼雪松处(雪松是南大坚忍不拔奋发精神的象征)。

  大学时期,厉声教的运动天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他不仅是南京大学校足球队和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还被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和篮球队的队员,并在南京大学首届校运会上夺得男子100米短跑季军,多次代表所在城市参加地区及全国性体育比赛,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图为1955年,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合影(第一排右二为厉声教)。

  据厉声教大学同班同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回忆:“厉声教人非常挺秀,篮球打得特别好,是南京大学篮球校队的主力队员。他学习成绩优异,英语也非常好,是品学兼优,诗书传家的学子。”图为1956年7月,从南京大学毕业前,赴陕北无定河流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的厉声教。

  据厉声教大学同班同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回忆:“厉声教毕业的时候,因为外语又好,业务又好,所以就被分到了外交部。”图为195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时的厉声教。

  进入外交部后,厉声教成为外交部篮球队主力队员、队长兼教练。中年以后改打乒乓球,曾获外交部乒乓球比赛冠军,并亲历了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图为1957年,外交部篮球队合影(后排左一为队长兼教练厉声教)。

  厉声教进入外交部后被部里作为条约法律司老专家刘泽荣的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和锻炼,参与了一系列关于新中国的边界谈判等重大工作,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条约法律司是当时外交部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图为1957年,外交部街24号北楼前,外交部条约法律司部分人员合影(后排左二为厉声教)。

  有“诗人外交家”和“当代诗词名家”之称的厉声教自幼随父修习国学与西学,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寄情故乡山水的厉声教曾留下不少吟咏故乡杭州的诗词佳作,如:《浣溪沙 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孟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等。图为1958年,厉声教从外交部休假回杭,泛舟西湖。

  厉声教1960年撰写的调研报告《波兰领土变迁》及对于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的研究等曾获得中央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并在外交系统内引起广泛影响,获得高度评价。图为1960年,外交部部分人员合影(后排左三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后排右二为厉声教、右三为冀朝铸)。

  20世纪60年代,厉声教曾全程参与中国与缅甸边境协议的谈判。该协议是中国与邻国第一个领土协议,并成为之后领土谈判和协议的范例。图为1960年5月,赴云南卡瓦山区勘察中缅边界时的厉声教与云南省军区为其配备的护卫小分队合影(前排左一为厉声教)。

  1960年夏,赴云南勘察中缅边界时的厉声教(左)与前来接待的云南省军区副司令丁荣昌。

  1962年至1964年间,厉声教曾在外交学院进修。图为1964年夏,29岁时的厉声教在外交学院。

  厉声教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参加了自1972年3月到1982年12月长达十年历期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随后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图为1972年8月,瑞士日内瓦,中国出席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代表团全体成员(右一为厉声教)。

  1973年4月,联合国大楼前,中国出席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代表团全体成员(右七为厉声教,左二为吴建民)。

  1987年,在中国与巴巴多斯建交十周年之际,厉声教被任命为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他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为今日的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图为1987年,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厉声教(右)与西印度杰出政治家、巴巴多斯“独立之父”、首任总理兼时任总理巴罗(Errol Barrow)在中国大使馆。

 

  从巴巴多斯卸任后,厉声教被任命为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他在任期间为推动中加文化交流贡献良多。1995年9月25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厉声教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图为1995年2月,支持“春蕾计划”的华裔教育界人士与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合影(1995年2月28日《星岛日报》,记者魏徵琴摄)。 

  在任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期间,厉声教主管侨务和签证等工作。他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受多伦多广大华侨华人们的景仰和爱戴。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回忆:“我在加拿大的小女儿朱耕亦在多伦多市参与华人活动,深知在多伦多聚集的华人很多,无论来自大陆或台湾的华侨均为厉声教热心支持华侨活动而竖大拇指,众口皆碑地钦佩。他在多伦多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他对华侨十分关心,为他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在多伦多华侨中很有口碑。” 

  加拿大国会议员余欣龙和安省华人自由党协会(现加拿大华人自由党协会)主席郭伟光等曾联名致函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函中写道:“厉声教副总领事,为人善良,多才多艺,建树良多。为中国和加拿大的邦交,建立更好的发展机会,又关心华人社区繁荣安定和团结,更促进中加人民友谊的发展,实为外交使节的模范。” 

  加拿大10余个最有影响力的华侨团体负责人曾联名致函外交部、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和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函中写道:“由于我们的总部都是设在多伦多,所以在和总领事馆的长期联系过程中,厉声教副总领事的谦谨、儒雅的学者风度,和工作认真及负责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处事诚恳,即使意见不同,也能给我们愉快地解决问题,实在难能可贵。最近传闻,厉副总领事即将调回祖国,我们各侨团深感不安,我们代表各自组织所有的会员诚恳地向贵部、大使先生及总领事先生提出不情之请,希望能挽留厉副总领事,和我们共同工作多一段时间。我们对他的敬业精神十分敬佩,除上班时间外,他总是尽量安排时间出席侨社的各种活动直到深夜,并为侨社的团结及和平相处做了很多实事。” 

  在另一封“加拿大多伦多各界华人”致外交部和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总领馆的联名函件中,加拿大各华人社团代表联名写道:“我们从工作的接触及日常的交往中,认识到厉声教副总领事是一位才德兼备的中国外交家,深受多伦多各界华人的敬重。他为多伦多华人、华侨做了很多有益的事,特别是促进华人社团间的团结合作与沟通对中国的了解及热爱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我们感到,正当厉声教副总领事对多市华界能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候,即要被调离回国,乃是多市华人及驻多总领馆的巨大损失,令人深感遗憾。为此,我们愿不怕冒昧,特联名呈函阁下,祈望能让厉声教副总领事在多伦多继续工作一段较长的时间,则是多伦多各界华人之幸也。” 

  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伍卓生和秘书长林君在致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的函件中写道:“记得去年十一月间侨办副主任张伟超先生访问多伦多时,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些社团人士谈及总领馆人手不足(侨务方面),十分希望主持侨务工作的厉声教副总领事能有机会留任多些日子。大家都觉得厉副总要被调回国,实令人感到惋惜,也是总领馆及侨界的损失。本会注意到,厉声教先生来多伦多任职以来,对侨务工作热忱投入,工作出色,深受侨社的好评。本会对此深表认同。为此特冒昧致函阁下,并请代转达中国外交部,对本会及一些社团朋友的上述意见给予考虑。”

  1995年4月,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与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外交官及加拿大知名侨领在宴会上(1995年4月21日《星岛日报》,记者张士雄摄)。
  图为1995年7月28日刊登于《明报》的一张照片,香港影星李子雄夫妇与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一起合影。

  1996年2月,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出席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云南赈灾活动(1996年2月14日《星岛日报》,记者张士雄摄)。

  厉声教(左)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厉声教父亲厉麟似与邹家华之父邹韬奋曾一同并肩,参与和领导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两家为世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