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垧靖在下乡途中。(资料照片)
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身挎军用挎包,肩膀上时常挂着摄像机、照相机,这就是平凡的他定格在乡亲们心中的最后影像。
通过长期钻研,从一个小学教师,成为烤烟、核桃、山葵、茶叶的种植能手,被群众亲切称为“郑老师”,
通过勤奋自学,从一个能说会写的“传统型”宣传干部,成为全乡第一个熟练掌握了电视新闻采编制播和平面设计技术的人,被同行评价是一个“全能型”、“现代型”的宣传干部,
通过艰苦磨炼,从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成长为一个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与艺术的基层干部,被农民群众当作“贴心人”,
年仅38岁,他就突然倒在了自己挚爱的工作岗位上……
教书注重育人
平达乡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城东南部,距县城98公里,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12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傈僳族、彝族、阿昌族、白族、回族、景颇族、傣族7个少数民族,发展教育是这里的重中之重。
1989年9月,18岁的郑垧靖参加了保山师范学校的定向委培招生。毕业后,郑垧靖被派到距离龙陵县城最远的木城乡一所中学去教书,开始了十余年的教书生涯,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老师”这个字眼的分量和意义,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平凡的工作实践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在小田坝小学,师生们至今还记得郑垧靖担任校长后亲自操办的这所小学历史上的第一次运动会,也忘不了发生学生吃油桐果中毒事件后,在学生住院期间,他一直不分昼夜、忙里忙外照顾每一位学生,基本上没有休息过,甚至还为病情严重的学生端屎倒尿,倒呕吐物;在乡教办,郑垧靖担任师训员期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几年下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平达乡师资队伍的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
1998年9月,刚调到小河小学工作的郑垧靖发现班上有一名身患残疾、名叫杨洪富的学生没来上学。
经向学生了解,他想退学,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家长也不够支持。原来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本村地道的农村孩子,求学意识不强,并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不够。得知这一情况,郑垧靖很是心痛,下决心不让这名残疾学生流失。
郑垧靖先后几次到他家进行家访,耐心做思想工作,终于使他回到课堂。如今已在龙陵第四中学任教的杨洪富清楚地记得,当时郑老师跟他说:“洪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因你而精彩,要相信自己,鼓足勇气,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证明你并不低人一等。”
正是郑垧靖的这一席话给了小杨极大的勇气:“郑老师当年的教导,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是他让我学会做人要相信自己,努力就会有收获,如果没有他当年的教导也许我早就放弃了读书的念头,现在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