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地方概览
湖南省
发布时间: 2009-08-13    作者: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 2009-08-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湖南地处东经108度47分-114度15分、北纬24度38分-30度08分之间,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总面积21.187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23万公顷。境内东南西三面环山,幕阜、罗霄山脉绵亘于东,五岭山脉屏障于南,武陵、雪峰山脉逶迤于西。湘西山地大多数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土   地

全省土地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51.2%为山地,13.9%为盆地,13.1%为平原,15.4%为丘陵,全省有水面135.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4%。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9%,1000米以上的占总面积的4.3%,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间。到2007年底,全省农用地面积1790.72万公顷,建设用地137.36万公顷,未利用地190.45万公顷。根据“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为377.20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36万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8.50万公顷以内,全省平均土地产出效益达到491.91万元/平方公里。

气  候

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湖南4-10月,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0-76%,降水量则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8-84%。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湖南年平均温度在16-18℃之间,无霜期长达260-31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湖南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地貌多样,自然条件优越,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到2007年底,林业用地面积19267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64%。有林地面积达到157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6.1%,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已知植物种类4859种,木本植物尤其集中。有木本植物1997种及220个变种,共2217种,占国产种总数的25%,植物资源种类位于全国第七位,为我国植物区系丰富复杂的地区之一。不仅如此,湖南的植物资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种类59种,一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银杉、资源冷杉、红豆杉、水杉、珙桐等,二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榉树、香榧、鹅掌楸、绒毛皂荚等,我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7.2%。全省野生动物资源物种丰富,拥有脊椎野生动物约820种左右,占全国总种数的25%以上,其中鸟类400余种,兽类100多种,两栖类40余种,爬行类70多种,鱼类2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90余种,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豹、金猫、河麂、鹤类、鹳类、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中华鲟等,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猕猴、小灵猫、穿山甲、天鹅、白鹇、红腹锦鸡、大鲵、江豚等。我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的20%以上,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矿产141种(含亚种),探明储量的101种,其中钨、铋、莹石、石墨、海泡石等8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石煤、钒、锑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2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矿产共有34种。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矿山6379个,矿山从业人数38万人。年产矿石原料(含液态矿产)16700万吨,矿产采选业产值200亿元,全省矿业总产值达800亿元以上,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采矿权总数调整到6000个以内,主要矿种平均开采回采率提高1-2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提高2-3个百分点。
能源:
湖南的能源建设主要包括原煤生产、原油加工和电力建设。湖南是中国南方产煤较多的省份,煤炭资源分布“点多、面广”,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目前,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32.2亿吨,预测资源量45亿吨,主要分布在湘中、湘南,其中无烟煤占75%、烟煤占25%;全省共有生产矿井1120对,核定年生产原煤能力5500万吨。2007年实际生产5414万吨。湖南水能蕴藏量为1569.48万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1149.7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61.61亿千瓦时,现在已建有凤滩、东江、五强溪等一批较大水电站。湖南的火力发电厂也不断新建、扩建,现在有湘潭电厂、耒阳电厂、大唐石门电厂、株洲电厂、金竹山电厂、长沙电厂、华能岳阳电厂、华电石门电厂、益阳电厂等9个大型火电厂。2010年前,还将兴建一批水电站和火电厂,并做好建设核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 湖南电网已覆盖湖南90%以上的地域,截至2007年底,湖南电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2座,变电容量1325万千伏安,220kV变电站97座,变电容量容量2102.8万千伏安,500kV线路33条,长度2523千米,220kV线路277条,长度10317千米。湖南电网已进入了一个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设施为主网架,以60万千瓦和30万千瓦等级机组为主力机组、拥有百万容量大电厂的大电网、超高压、大机组、高参数的新阶段。 湖南目前虽不生产原油,但80年代就建有原油加工企业,坐落在岳阳的长岭炼油厂,年加工能力500万吨左右。
水资源:
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河流长度9万公里;水域总面积1. 3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391. 5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89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263. 7兆瓦,其中0. 5兆瓦以上技术可开发量12085. 9兆瓦,经济可开发量11414. 8兆瓦。2007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266. 5毫米,比上年偏少15. 3%;水资源总量1426.5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9. 4%;年末各类蓄水工程蓄水总量194. 9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46. 1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 2 9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7. 14亿立万米,比上年减少4.18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
湖南,人杰地灵,山川秀丽。天下之水的洞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追求;雄峻的潇湘大地,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精英与文明;“鱼米之乡”和“芙蓉国”的美称,早已享誉中外,上下五千年的古老历史,给21万多平方公里的湖南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衔远山吞长江的岳阳楼风采依然,古朴灵秀的岳麓书院巍巍屹立,炎帝陵、舜帝陵、屈子祠和马王堆更是昭示了湖南历史的久远,一代伟人毛泽东从这里走向世界。大自然对湖南也是情有独钟,在三湘四水之间雕琢出了一个个让人叫绝的自然景观,张家界堪称国之瑰宝,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令游人流连忘返;洞庭湖、桃花源、猛洞河、崀山、凤凰等山水风光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洋溢着诗情画意。浪漫潇湘的神韵,充满着迷人的风采与魅力。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湖南旅游正在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环境治理

到2007年底,,通过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双下降”。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下降3.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2.0%。砷排放量70.4吨,与上年相比下降12.5%;镉排放量16.4吨,与上年相比下降11.5%。开展了环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集中整治,通过两个阶段的整治,关停了 234家造纸企业,大大削减了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洞庭湖局部水质由整治前的Ⅴ类、劣Ⅴ类上升到Ⅲ类。建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27座,总处理能力达到223.4万吨/天,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6座,总处理能力达到9030吨/天,29个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6.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2.7%。我省已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6个。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05个,总面积119.66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6%,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7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805.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52.91万人,乡村人口4052.79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96‰,比上年提高0.0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1‰。

人口增长率

2007年自然增长率为5.25‰,提高0.06个千分点。

民族及人口

湖南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41个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782.54万人,占89.7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57.53万人,占10.2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了2.26个百分点。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文化程度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完成,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毕业生升学率为102.92%;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41%。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在校学生222.04万人,增长1.5%。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初始阶段,全省普通高校99所,比上年增加3所;全年招生29.12万人,增长9.5%;在校学生89.86万人,增长8.7%,其中在校研究生4.33万人,增长11.9%;每万人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由2005年的110.27人上升到130.86人。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民办学校4776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13所,在校学生7.67万人,民办独立学院15所,在校学生7.67万人。



经 济



国内生产总值(GDP)

2007年全省GDP为9145亿元,增长14.4%。

人均GDP

2007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4492元。

GDP比重

2007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7.6∶42.7∶39.7,由于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比上年提高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853.84亿元,比上年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5.97亿元,增长24.3%。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910.10万吨,增长0.3%。

外贸状况

200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96.90亿美元,增长31.8%。其中出口65.23亿美元,增长28.1%。

外资利用
状况

2007年全年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2个;实际利用外资35.64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2.71亿美元,增长26.1%。截止2007年底,世界500强已有42家在湘投资设立企业。实际引进省外境内资金1052.8亿元,增长19.0%。

财政收入

2007年财政总收入60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城镇就业

2007年末全省就业劳动力3883.41万人,增长1.1%。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480.89万人,增长2.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0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2007年全年投入城市低保资金15.45亿元,保障对象134万人;投入农村低保(含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3.99亿元,保障对象110万人。全省春季和秋季分别免除了政策范围内625万名和61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惠及贫困学生175万人。

支柱产业

湖南的工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能源、建材等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


电 讯



电台 电视台

2007年末全省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6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9.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省电视台1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510.12万户,增加39.99万户。

电  话

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588.69亿元,增长29.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321.22万户,比上年减少20.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91.07万户,净增349.39万户。年末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3212.29万户,比上年末净增329.3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47.2户/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7.8户/百人,比上年末分别提高5.3户/百人和5.7户/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达213.20万户。



交 通



铁  路

湖南有京广、焦柳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湘桂、石长铁路连接东西,营运里程2799公里。此外,境内还有地方铁路醴(陵)浏(阳)铁路、郴(州)嘉(禾)铁路、益阳铁路、和专用铁路1200余公里,与国家铁路相连接,株洲、怀化都是大型货运编组站,湖南14个市、州和大部分县(市)都有铁路经过。2007年,铁路货运周转量5881.40万吨公里,增长0.9%;铁路客运周转量5899.60万人公里,增长4.7%。

公  路

湖南现有4条纵向、3条横向国道经过省境与70多条省道和密如蛛网的县、乡(镇)公路相连接。2007年末高速公路达1764公里,其中年内新增361公里。

水  路

2007年,水路货运周转量8221.00万吨公里,增长19.2%,水路客运周转量524.00万人公里,下降8.7%。

民  航

2007年,民航货运周转量3.77万吨公里,增长0.8%,民航客运周转量429.99万人公里,增长17%。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