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 2009-11-12    作者: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2009-11-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专制统治的延续、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明清(l368--1911)

23 明洪武五年琉球帆船抵福州港前来朝贡贸易情景图(中国画)

  明朝 明朝自建立之初起,即极力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分中央权力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锦衣卫(明成祖朱棣时又设东厂) ,由宦官掌管,直接听命于皇帝,侦查和镇压反对势力。嘉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权力渐大。全国各地设十三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理民政、财政、司法、军事。军队分驻各地,设立卫所,屯田自给,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管辖。科举制在明代考试八股文,专以四书五经命题,由此定型,一直延续到清末。国家实行黄册、鱼鳞图册等制度,作为赋役的依据,又实行里甲制,以防止犯罪、逃亡、隐匿等情。  

22 明代北京宫城图

朱元璋死后,燕王棣起兵打败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即帝位,即明成祖,并迁都北京。到了明宣宗以后,大权逐渐旁落于宦官之手,朝政日乱,社会矛盾尖锐。嘉靖时,宦官势力受到裁抑,但内阁又擅权。严嵩为内阁首辅,专权甚久,加剧了政治腐败。隆庆、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锐意改革。他大力加强边防,整顿吏治,特别是在全国范围推行一条鞭法,把各种名目的赋税杂役,合并为一,折银征收,杜绝征收中的许多弊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促进了明代后期经济的繁荣。张居正死后,明神宗及其继承者昏庸无能,社会矛盾加剧,统治集团内的党争也日益激化,最终发展为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结果是太监魏忠贤掌握了政权,朝政日乱。虽然明思宗除去了魏忠贤,但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仍未停息。城市居民和手工业者进行了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此起彼伏,小规模农民起义也逐渐增多。到了明末,为了抵御女真的进攻和镇压农民起义,大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 ,其数量超过了正赋,极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加上天灾严重,导致农民大起义爆发。崇祯八年(1635) ,各路起义军集会于荥阳,商讨战略。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队伍迅速壮大。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军从西安出发,三月十八日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见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

  清前期 满族的先世是女真,分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其中建州女真从黑龙江流域逐渐向南迁移,定居于长白山之南。其领袖努尔哈赤曾受明朝封号,他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经多年征战,统一了各部。女真统治者在战争中创立八旗制度,将满族全体军民分别编入八旗。并创制文字,设官颁律。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接着,在萨尔浒打败明军,攻取沈阳,席卷辽西。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后,攻灭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统一了漠南,又两次进军朝鲜,切断明廷与朝鲜的长期联盟。崇祯末,清军进攻松山、锦州地区。明督师洪承畴被俘降清,明朝在山海关外的要隘尽失。同时,皇太极努力整顿内部,建立内三院和六部,设立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任用汉族的官员将领,大力加强皇权,削弱满族皇室诸大贝勒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大清。

  皇太极死后,其子顺治帝(清世祖福临)即位,多尔衮为摄政王。多尔衮在明将吴三桂的接应下,率兵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迁都北京。清兵长驱而入,连败大顺军,又败张献忠于四川。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及李定国、郑成功等力量在南方组织抵抗,但先后被清兵击破。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攻取云南,永历帝逃奔缅甸,最后被缅王送吴三桂杀害。

  康熙帝(清圣祖玄烨)继位后,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在清朝入关及平定明朝残余势力及其他反清势力的战争中立了大功的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3个汉人将领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经过8年战争,平定三藩,终于确立和巩固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康熙二十二年(1683) ,清军击败在台湾的郑氏势力,把台湾纳入版图,从而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以后,清朝的战略重点转向巩固边疆。康熙时,准噶尔蒙古强大起来,严重威胁到清朝北方边疆的安全。康熙屡次亲征,深入大漠,击败准噶尔军,其首领噶尔丹势穷自杀。但以后,策妄、策零相继为准噶尔汗,屡和清廷抗衡,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 ,清朝方最后平定准噶尔。乾隆二十三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统一天山南北。在西藏方面,清廷于康熙末正式设立驻藏大臣一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后期,廓尔喀入侵西藏,清军入藏驱逐廓尔喀军,制定西藏章程,进行政治、军事、财政改革。清朝还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设置行政官员。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24 《康熙帝南巡图卷》中的治河场面

清朝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沿袭明制,但也有一些不同,例如设立内务府管理宫廷事务,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等。雍正时设军机处,取代内阁的职能,总揽政务,成为中枢。地方设巡抚、总督管辖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军队则以八旗、绿营为国家经制之兵,战时还组织团练乡勇。在经济和赋税制度方面,清朝实行“更名田”,将明代藩王和大官僚的土地给耕者永为世业,有力地调整了不合理的产权关系。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推行“地丁合一”,将应收的丁银分摊入地亩之内,废除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见摊丁入地)。又实行“耗羡归公”,将正税以外各地任意加派的附加税固定税额,由国家统一征收,作为补贴官员的“养廉银”。这些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中后期和清代前半期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全国耕地由1400年的3.7亿亩,增加到1600年的5亿亩,再增至1850年的10亿亩以上,而人口则由1400年的0.7亿增加到1600年的1.2亿和1850年的4.1亿。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与人口增长大致保持同步,而经济作物的种植则扩大了许多。农业商品化水平有相当的提高。美洲作物烟草、番薯、玉米、花生等先后引进,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手工业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纺织业、制茶业、陶瓷业等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些部门中,出现了包买商制、商人雇主制和手工工场等建立在雇佣关系的基础上而且规模较大的生产组织,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的发展也达到空前的高度。跨地区的长途大宗贸易发展尤为可观,农村初级市场遍布全国,形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贸易网。钱庄、票号等新的金融组织依次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在外贸方面,18世纪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出口国之一,长期享有大量的贸易顺差。

  在思想、文化、科技方面,明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明朝王守仁提倡“致良知”,主张“良知”就在人心之中。明末李贽激烈反对理学,随后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思想家,他们趋向经世致用,反对专制政治。清朝统治逐步稳定后,大兴文字狱,对思想文化加强控制。但是在对古代文献的诠释、考证和在文字、音韵、辨伪、校勘方面,清代学者取得很大成就(见乾嘉学派)。明清的戏曲、小说成就最为辉煌,出现了《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著名作品。明清时期编纂和出版的科学技术著作之多,也远超前代,其代表是《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名著。此外还有大量各类农书,总数为是明代以前农书总数的1.5倍。

  朝贡制度是明清对外关系的主要制度。明初三保太监郑和7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各地,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见郑和下西洋)。明代中叶,日本海盗侵扰中国东南地区,被称为倭寇。在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领导下,最终平息。万历时,日本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朝鲜向明求援,明朝出兵援朝,击退日军。此后东北亚地区一直保持和平。

  16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以租借为名,占据澳门。此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来。明末荷兰侵占台湾,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夺回台湾。在陆上,俄国人于明末清初跨越外兴安岭,达到黑龙江流域。康熙中,发生了雅克萨之战,俄军战败。康熙二十八年(1689)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雍正五年(1727)又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线。

  清政府将中外贸易限制于广州一口,实行垄断性的公行制度。但同时民间贸易也有很大发展。虽然在一些时候政府禁止人民出海贸易,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禁令并未有效实行。因此直到19世纪初以前,中国商人控制了东亚贸易,并有大量华人移民东南亚。

  明清两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者日多,最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了中国。罗马教廷因礼仪问题,和清政府发生冲突,清政府禁止传教,并驱逐外国教士。

  清后期  乾隆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宠臣和珅用事20余年,导致吏治败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乾隆以后,天灾人祸频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民奋起反抗,白莲教、天理教等秘密会社组织的反清起义不断发生,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出现并且不断加剧。内外矛盾的发展和交织,导致了19世纪中期的社会大动荡,也就是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主要集中在贸易方面。由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产品(丝、茶、棉布和瓷器)需求很大而西方产品在中国的销路很小,因此它们(主要是英国)把鸦片大量出口到中国,以弥补巨大的贸易逆差。鸦片贸易在中国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危及清朝统治。因此道光十九年(1839),道光帝(清宣宗)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在战争中败北,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赔款,割香港,开放五口通商,协商议定税则等。这是中国和西方列强所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尔后,为攫取更多的权利,英国和法国于咸丰六年(1856)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胁迫清廷签订《天津条约》,随后于咸丰十年攻陷北京,咸丰帝(清文宗)逃往热河。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病死热河,6岁的同治帝继位,其生母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见辛酉政变) ,从此总揽大权近半个世纪之久。

  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接受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建立了拜上帝会,赢得大批农民信徒,于道光三十年(1850)底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反清,建立太平天国。随后率众北上,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占领长江下游地区,定都南京,并改名天京。随后太平天国分兵北伐、西征,但最后均告失败;同时领导集团出现内讧,元气大伤。清廷无力镇压起义,不得不依靠地方势力所组织的武装力量,特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湘军、淮军。太平军在与湘军、淮军的战斗中,虽也取得一些胜利,但局势日趋恶化。同治三年(1864) ,洪秀全去世,清军攻破天京,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遂告失败。随后活跃在华北的捻军起义也被镇压下去。太平天国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清朝从此加速走向衰落。 

25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清门

   西方列强利用清朝的衰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于咸丰八年和十年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侵吞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随后又夺取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大片地区。英国利用“马嘉理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在1870~1894年间,清政府被迫和外国签订了近100个条约,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

  为了对应西方侵略不断加剧的新形势,清朝作了一些改革,例如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南北洋大臣和外国打交道。在清政府内,逐渐形成了以恭亲王奕和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领导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意义颇为重大(见洋务运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洋务运动仍然最终失败。其标志是1883~ 1885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南洋和北洋舰队都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的灾难是空前的。战败后,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白银2.3亿两,相当于清朝政府年财政收入的3倍。尔后,列强发动了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在瓜分危机的刺激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展开各种活动,要求变法自强,挽救危亡。光绪帝采用他们的主张,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下诏宣布变法。但是变法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遂告失败。

  虽然戊戌变法被镇压下去,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随即爆发。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但缺乏先进思想引导,笼统排外。英、法、俄、日、德、美、意、奥八国派兵组成联军,镇压义和团。光绪二十六年七月,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奔西安,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银4.5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附近驻兵,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活动。

  此后,清廷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宣布实行“新政”包括改革政府机构,编练新军,设立大中小学堂等,但成效并不显著。许多反清革命组织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统一领导日益成熟的民主革命。

  宣统三年(1911) ,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夺商民的路权出卖给西方列强,引起各地的保路运动。是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0 10) ,武昌新军起义,组织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见辛亥革命)。独立各省的代表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l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请被满洲亲贵排斥的实权派袁世凯出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袁调动北洋军进攻武汉,压迫革命派妥协。革命派不能控制局势,只好作出让步,同意如果清帝退位,可由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袁随即逼迫清廷交出政权。19122月清宣统帝退位。

  清代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济长期衰退时代。此次衰退大约始于1820年前后,一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出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者。西方侵略是导致这个衰退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在鸦片大量输入的同时,西方的工业品输入也日益增多,这导致了中国传统经济的瓦解和破坏,引起了大量的失业。诚如郑观应所言“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大量的失业又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在瓦解和破坏中国传统经济的同时,西方的经济侵略也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清政府引进外国的机器、技术,建立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工厂。稍后,航运、采矿、纺织等行业中出现了官督商办企业、官商合办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直隶开平煤矿、上海织布局等。纯粹商办企业最初在缫丝、制茶、碾米等行业中出现,后来推广到纺织、开矿等方面,但发展缓慢。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中国的产业工人阶级则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但到清朝灭亡时,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人数还很少。

  在这个社会经济大变动的时代,中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张了解外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此后,要求学习西方,进行变革的思潮日益发展。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反映出统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知识分子更前进了一步,积极鼓吹西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专制统治、科举八股、纲常伦理等。而以孙中山、章太炎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更主张推翻传统的政治体制,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思想,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创建、变质和演化:中华民国(l912--1949) 

    1. 1949年前后南京社会救济的变迁与重构
    2. 为城市的文化自觉鼓与呼
    3. 南京把养老建设列入政府考核
    4. 全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5. 南京优先扶持综合利用
    6. 解疑释惑:对南京挖掘疑似陈文帝陵几个疑问的回答
    7. 南京首例H7N9确诊详情披露 一患者昏迷7天恢复神志
    8. 毕晓哲:南京医改“一步到位”体现公平理念
    9. 政府微博背后的“80后”“90后”
    10. 南京将“黑尾巴”车拒之城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