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族姑娘 东兴轩/摄影 |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氵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22517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京族使用京语,现暂归汉藏语系,语族未定。通用汉文。
金滩琴韵乐小康
仲春时节,当你漫步于氵万尾岛的金滩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亚热带海岸的独特景色——金黄色的沙滩,蜿蜒曲折的海岸,随着银色的海浪向远处伸延;岸边那一排排高大密集的防风林带,郁郁葱葱,在海风的吹拂中摇曳婆娑,俨然一道密集的屏障,把台风挡在渔村之外。举目远眺,浩瀚无垠的大海,水天一色,一望无际。海面上航行或捕鱼的船只,在雾岚的笼罩下,缥缈虚幻,宛若从天上驶来,若隐若现;转瞬又消失在茫茫的苍穹与波涛之中,犹如仙境一般;近海则是另外一番景致,下网的,捕鱼的,拉网的,收网的,划竹排的,挖沙虫的,拾贝的,忙忙碌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这样的场面,是那么祥和、壮观,别具风情,给人以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印象……
京族主要分布在濒海的小岛上,其中以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俗称“京族三岛”。还有一部分散居在三岛周边的一些汉、壮杂居的村屯里。
京族三岛原是与陆地分隔的三个独立小岛,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京族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围海筑堤、治滩治碱、造田造地运动,历时20余年,才将三个岛屿与内陆连成一片,形成了今天看见的半岛形状。改革开放以后,京族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大力发展边贸的过程中,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率先走上致富的民族之一,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三岛面貌日新月异。如今的京族三岛,亚热带的植被郁郁葱葱,一幢幢现代化别墅式的民居群落,星罗棋布,新颖别致,在绿色植被的掩映中,若隐若现,蔚为壮观。
京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其先祖曾居住在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北部地区,大约在我国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至19世纪末,陆续由原居地迁入我国广西的东兴地区,即现在的京族地区,绝大多数聚居在三岛上。
|
哈亭前跳竹杠舞 东兴轩/摄影 |
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茫茫的大海上,还是在渔村的地头田间,无论是闲暇时,还是节庆期间,到处都能听到京族男女优美动听的歌声,尤其是京族情歌最有代表性。青年男女从初识、相恋、至相爱、相离、相思至痛苦,都是以歌代言来倾吐或宣泄二人内心世界的情感,这些情歌一般没有固定的歌本唱词,大多即兴编唱,活泼健康,篇幅长短不拘,形式多种多样,以形象化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主。传统的舞蹈,步法轻盈,舞姿柔美,一般由桃姑表演,有独舞和2、4、6人舞等几种形式。动律特点以圆、柔、收3字概括,基本步伐有“3字步”、“躬身碎步”,主要动作有“轮指”、“转腕”、“手花”、“摇臂”等,民族特色十分浓郁。
独弦琴是京族的传统乐器,在我国民乐中一枝独秀。其结构独特,制作简单。一般多以半边大竹筒或三块薄板作琴身,在琴身左侧一端,固定一小圆木与琴身成直角,另一端装一把手,弦线系在把手上,由左斜向右侧绷紧。演奏时,双手协调配合,一只手按着小圆木,另一只手则以小竹片拨动琴弦。一般能奏出四个音阶及一些装饰音、长颤音等,是迄今世界上惟一用泛音来演奏的独门乐器。音色悠扬、清丽,特别在寂静的夜晚,数里之外都能听见。
京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以原始巫教为主,信奉鬼神,同时又兼容和吸收一些道教、佛教的内容。在多元信仰体系中,绝大多数村民以鬼神信仰为主,其中镇海大王为诸神之最,这是由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决定的,但同时也体现和反映了一个海洋民族信仰文化的深层积淀。
|
迎接海神 东兴轩/摄影 | 集祭祀、乡饮、娱乐为一体的唱哈节,是京族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规模宏大,举节期间,万人空巷。其作为一个载体,蕴藏和浓缩了京民族广博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京族是唯一的一个既沿边又濒临海洋、以海洋捕捞为主的民族。浩瀚无垠、资源丰富的大海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在惊涛骇浪中讨生活,几乎是每个渔村京人生命劳作中的全部,京人习惯上称之为“吃海”或“做海”。每年的三月至六月,是京族渔民一年中捕鱼的黄金季节,无论你到哪个岛,都能看到京人繁忙而又欢快的捕鱼场景。京人捕鱼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氵万尾,最有代表性的是拉大网,也叫浅海围网,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传统捕鱼方式。一般多由十几或几十人为一个单元组,网具最小的数百米长,最大的千米以上。一次作业,经常要持续数小时之久,收获少则一二百斤,多则逾千斤不等。这是最能体现与考量京族渔民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一种捕鱼方式,直到现在还在延用。在山心岛,京族渔人则喜爱用渔箔捕鱼。渔箔是一种大型定置型的传统捕鱼设施,据说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其形状似龙虾,分头、身、尾三部分,由数万根木条、竹子、山藤围插而成。这种箔具是山心京人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的,是他们聪明智慧的体现,虽然投资比较大,但一旦设定好了,就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收益十分可观,故京族人都戏称之为大海中的存折。在巫头,那的京族渔人则因地制宜,独辟溪径,以发挥其丰富的滩涂资源经济为主,大力开展近海海鲜养殖与加工,以虾、螺及海蛰等为主要养殖和加工品种,由于养殖经营得当,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故该岛的人均收入位居三岛之首。
在经济生产方式中,除了渔业,农业、副业也是京人辅助性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山心岛的农业较其他岛的发达,副业以鱼露生产享誉盛名,远销广西区内外,深受食用者的好评。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越边境贸易,使京族在短短的几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跃成为了中国国内单一民族中人均年收入最高的一个民族,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1000多元增加到数千元。如今,当你再次走进京族三岛时,昔日低矮、破旧的房屋,高低不平、污水横流的村路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则是宽敞洁净的村道,整齐、高大、漂亮、豪华的小楼,这似乎可以与当今中国农村最富裕的大丘庄、华西村相媲美。
(刘建平为广西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