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伦春族姑娘 高腾/摄影 |
|
图为萨满教用品 高腾/摄影 |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鄂伦春族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伦春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在狩猎时代,鄂伦春族同外界接触较少,被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观念统治着,笃信萨满教。
大兴安岭走骄子
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只要有太阳的起落,那就有地平线的呈现。只要有北极光的映衬,那就有地平线的朦胧。光是地平线生存的背景和衬托,鄂伦春民族望见它的时候,平静的家园是他们永久的安宁。不曾想,在地平线望不到边的地方,森林却掩盖了这支游猎民族生活的地方——大兴安岭。
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之所以抗拒严寒生存下来,是和大自然斗争的结果。时间可以摧毁一切,也可以造就一切。黑夜和白昼在不知不觉中运动。无边的森林在长夜中变成一片平坦的草地,坚固文明的嘎仙洞在阳光下作历史的陈迹。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鄂伦春族为祖国统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历史的丰碑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鄂伦春族近300年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史。远在17世纪40年代起,鄂伦春族就同沙皇俄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顽强的斗争。据有关资料记载,“雅克萨”战役、“缅甸”战役,反抗沙俄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都说明了鄂伦春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多少年来,历史学家为追寻他们的足迹,翻遍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
在狩猎时代,鄂伦春族同外界接触较少,被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观念统治着,他们笃信萨满教,不论是求狩猎丰收,还是为使患病的人痊愈,都要请萨满跳神。万物有灵论的崇教观念,导致多种崇拜的崇教活动,一种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使者——萨满应运而生了。如果我们一起走进萨满神圣的祭坛,一起畅游这瑰丽的神话世界,就会透过扑朔迷离的宗教云雾,领略到我们的先人在大自然威力下不屈的灵魂,顽强的生存意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这就是我们先人———鄂伦春族能征服这片寒土的内在原因。
|
猎民出巡 高腾/摄影 | 如今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猎民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猎民们放下猎枪开始种地和发展多种经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鄂伦春族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培养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鄂伦春族人民越来越注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鄂伦春族的桦皮制作技艺、兽皮制作技艺、“古伦木沓”(篝火节)和“摩苏昆”(说唱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伦春民歌“赞达仁”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现代化已悄悄走进鄂伦春族的生活。
鹅卵石铺满了遍地的想象,今日的人们怎能不有感而发呢?千百年来,猎人们就没有离开过它,“万物有灵”的想法曾浸润过鄂伦春猎手。
如今,依山傍水的原始猎民们已经步入了现代。古里河水依然长流,向着阳光升起的地方只有味道十足的大岭歌谣久挥不去,象这不断的流水。它们不知道来自什么地方,更不知道流向何处。
放下猎枪的猎户含悲离开森林,困惑的心情却化成赞达仁的曲调飞向远方。
森林、河谷、沼泽永远是鄂伦春族留恋的地方。
讲不清的故事摆满了沙滩,猎人们永远都讲不请楚,但他们还是尽力地去讲。实在讲不清的时候,他们把这个故事的谜底寄托给他们的后代。是啊,不走上高高的兴安岭、你就不了解鄂伦春。不写鄂伦春的历史,中国北方史就无从落笔,不谈鄂伦春文化,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就缺少色彩。
来吧远方的朋友,尊贵的客人,这是大森林绿色的呼唤,这是鄂伦春圣洁的邀请。让篝火温暖你的梦,让烈酒鼓胀你的胆、让赞达仁流出你的爱,让舞步激起你的情,让猎民驮起你的歌,让湖水荡醉你的魂,让篝火沸腾你的血,让乌娜吉纯洁你的心。
今天在大兴安岭北部留下来的一部分仅存的森林游猎民族,不但是人类童年的缩影,是保留在今天的活历史,活的历史博物馆,更是一曲民族大团结、大交融的乐章。
(关红英为内蒙古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