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姑娘 |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为2960293人。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58年,国家帮助侗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
风雨鼓楼绕大歌
在我国云贵高原东端,湘黔桂比邻地区,在延绵丘陵、潺潺河流之间居住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她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在秦汉时期,其为“骆越”;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僚”;明清时,称为“峒蛮”,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侗族”。
侗族能歌善舞,其大歌享誉海内外。侗族大歌是一种合唱歌曲,侗族语言中通常叫“嘎老”,又称“嘎玛”,汉译为“大歌”。“嘎”就是歌;“老”、“玛”为宏大之意。其风格、旋律与一般合唱不同,是一种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的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它由多人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大歌只有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在特定的地方演唱。大歌演唱时多是每段先由领唱者唱一两句,而后众人随声合唱。其中又以“嘎索”最为精妙,曲调优美、嗓音动听是其主要特点,或模仿蝉鸣虫叫,或模拟溪水奔流,天籁之音,最能引人入胜。侗族大歌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节日盛装 高冰 程伟光/摄影 | 侗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正月的“为也”节、二月甜藤耙节、三月歌会节、土王节、四月乌饭节、五月粽耙节、六月偿新节、七月“黄粑节”、八月芦笙节、九月苦酒节、十月过香节、十一月的侗年(又称“吃冬”)、腊月姑婆节等。因此,只要你走入侗乡,常常会被欢快的人们包围着,被欢乐气氛感染着。合拢宴是热情好客的侗家人集体招待客人的宴请方式。一般适用于村寨举行重大活动或招待“为耶”的集体客人,或者招待来侗家短住的宾客以及回家探亲的亲友,宴席在鼓楼坪或风雨桥举行。各家各户拿出饭桌,或用洗刷干净的木板连在一起,摆成“长龙”。有的宴席长达百余米,场面颇为壮观。
鼓楼,侗人的灵魂。侗族有“未建村寨,先建鼓楼”的习惯。历史上,有侗族村寨,必有鼓楼;有鼓楼的寨子,必是侗族村寨。时至今日,即使有的鼓楼不幸因自身材质因素或者外来因素毁坏,人们还是会先在寨中插上一颗杉树,象征鼓楼,然后再准备木料新建鼓楼。鼓楼是村寨的象征。一般说来一个较大的姓氏就是一座鼓楼,但侗族社会以“兜”这个具有血缘联系的单位为标志,即一个村寨有几个“兜”就有几座鼓楼。鼓楼反映着“兜”、村寨等人文状况,同时也成为它们的象征。全楼以杉木建造,不施一钉一铆,具有很高的建筑学价值,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和瑰宝。鼓楼在侗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聚众议事、宣传村规民约、执行规约、击鼓报信、交谊歌舞、迎宾送客,甚至平日的说故事、聊天都在鼓楼进行。
|
长桌宴 高冰 程伟光/摄影 |
风雨桥,侗人的生命之桥。诗人说,侗族是属于水的民族,从古至今,侗家人总是把自己的寨子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侗民族古老的习俗认为,世上每一个人,从阴间来到阳间,都要走过一座自己的生命桥。如果没有这座生命桥,就会失去前行的道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每年的除夕之夜,侗家人都有祭桥的习俗,即祭祀自己的生命桥。他们带上从自己穿过的衣服上抽出的一绺棉线、一小包茶叶和一点盐巴,安放在自己的那一座桥下。这个仪式被侗家人亲切地称为“暖桥”。
|
山中古寨 高冰程伟光/摄影 | 如果说鼓楼是侗族村寨外在的标志与象征,那么萨玛则是侗族人的心灵标志与象征。萨玛是侗族至高无上的神,是人们心中的神,侗语是“伟大的祖母”之意。在侗家人的传说里,她是一位美丽、勇敢的女性。她屹立于山巅流云里,庇护着这方神奇、美丽的山水与善良、纯朴的子民。在侗乡,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专门祭祀萨玛的祭坛,即“堂萨”。这是侗寨最神圣的地方,只能在祭祀时间才能进去。“未建房屋,先建鼓楼;未建寨门,先设萨坛”,每年重大事件人们都要举行“祭萨”活动,祈求保佑、赐福。古老的侗笙吹起了《迎宾曲》、《祭祀曲》、《敬酒曲》,演唱大歌中的《祭祀大歌》。
侗族,一个积极乐观、富于创造的民族;侗乡,一个蕴含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满希望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侗族聚居的黔东南成立了苗族侗族自治州,龙胜、三江、通道、新晃、芷江、玉屏等成立了自治县,创立了侗族文字,侗族大歌在学校得到了传扬。如今,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交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自治地方的工业体系,农业科技广泛运用,学校教育从初级到高级规模化。一大批侗族领导干部成长起来。侗族有了自己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还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今日的侗族人民、今日的侗乡正像其优美的侗歌一样向中国、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吴大华为贵州民族学院院长、博士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