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数居住在伊宁、塔城、喀什、叶城、乌鲁木齐等地。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乌孜别克族人口为12370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乌孜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兼通汉、维吾尔、哈萨克语言及文字。
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从16世纪起他们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并在新疆各地安家落户。18世纪初,以乌孜别克人为主体的浩罕罕国形成,并与清朝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政治经济联系。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十分接近。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乐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日常食俗 乌孜别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面食以馕最为常见,其做法与维吾尔族烤馕方法大同小异,民间烤馕有油馕和肉馕之分。在面粉内加牛奶、清油(植物油)、羊油或酥油烤成的馕称为油馕,在馕中加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拌成馅烤成的馕称为肉馕。除油馕和肉馕外,还有窝窝馕、片馕等数种。大米多用来做抓饭。乌孜别克族抓饭的制作方法基本一致;制作素抓饭不加肉,但要加入适量的葡萄干、杏干等干果,香甜可口,故又称甜抓饭。肉食以牛、羊、马肉为主,喜食抓肉、烤肉和土豆炖肉(乌孜别克族语称“库尔达克”)和一种用蛋清、白糖制成的甜食“尼沙拉”。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乌孜别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较简单,多以切小块的馕泡奶茶。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
节庆、礼仪食俗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年年春季,乌孜别克族还要举行“苏麦莱克”仪式,届时以村为单位,大家自带各种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锅熬熟后共餐。在此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风味食品,与哈萨克族的传统风味食品那仁类似,常用来招待贵客,食用时一般情况下用手抓食;米肠子,乌孜别克族传统小吃,用羊肠、加米和佐料等灌制而成。
亦商亦牧农相间:乌孜别克族
努尔加玛丽.买买提(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美丽富饶、牧草茂盛的新疆,以散居为主。1987年7月,在木垒大南沟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族民族乡,在大南沟生活的乌孜别克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乌孜别克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历经几百年沧桑岁月和勤奋开拓,仍保留着自己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婉转,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民间说唱也十分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黑眉毛的姑娘》、《埃尔帕米希》、《古鲁黑拉·苏里唐》等最为流行。有歌必有舞,乌孜别克族舞蹈优美轻快而富于变化,舞姿舒展,展示浓郁西域风情的《阿衣江》、《乌帕尔》、《他纳瓦尔》、《哈拉增》等民间舞蹈最为流传。乌孜别克族的许多歌手同时又是音乐家、作曲家、表演家和舞蹈家。舞蹈家兼编导莎拉买提·阿里木,她表演热情奔放,舒展大方,欢腾轻快,感情真挚细腻,旋律刚健有力,极具南疆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30多年来共创作100多个舞蹈作品,在全国和自治区文艺汇演中屡次获奖,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喜爱。
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保存了古老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在谚语、格言、传说、故事、民歌和叙事长诗中,善于用比喻来明辨是非,阐明事理,用叙事诗、“柔巴依”(短诗)、“穆赛代诗”(短诗的另一种)、“帕而且”(片断诗)来抒发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歌颂真诚的友谊,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道德。神话有“熊力士”、“英雄拜戴勒”、“科里契卡拉”等。
乌孜别克族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图案艺术上,织丝业及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极为精致。服饰上的刺绣精美、图案多变、色彩艳丽,男女戴各式各样绣花多样的小帽,妇女有时在小花帽外加头巾,戴的首饰样式繁多,显得潇洒而精神。
习俗生活及饮食文化与穆斯林大致相同,但在很多方面仍保留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保留了从先民继承来的习俗,注重礼节,热情好客,主食面、米为主,喜爱奶茶。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尊奉《古兰经》。通婚范围主要局限于本民族内部,也可以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族人通婚,他们和其他穆斯林同胞一样欢度“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春季的《苏麦莱克》仪式时,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最为普及的体育项目有“赛马”、“摔跤”、“叼羊”、“击木”等。马被视为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备受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喜爱。
在历史的长河中,乌孜别克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建设着祖国的边疆。他们豁达干练,精于商业的先辈们,来往于丝绸路上,回响天山南北,搭起一座座商业贸易和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乌孜别克族大多数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城市居民。少数居住在农牧区,从事农业和牧业,亦或农牧兼营。他们真诚而朴实、坦率而从容,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戎守边疆,书写着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乌孜别克族儿女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普照下,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一条条公路盘山环水,一片片村落欢歌悠扬,一张张笑脸欢乐愉快,形成了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的赞美诗,映衬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努尔加玛丽·买买提为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调研员、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