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为41028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塔吉克族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泽普、叶城等地的塔吉克族也通用维吾尔语。塔吉克族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原属逊尼派,18世纪初改为什叶派的支派伊斯玛仪勒派。
解放前,塔吉克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建国后,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从无到有。
塔吉克族的节日有春节、播种节、引水节等。
日常食俗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农区和牧区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结构上略有不同。农区以面食为主,牧区以肉食为主。喜将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如显尔克鲁齐(奶粥,将洗净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尔太里堤(奶面片,用牛奶和面,然后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饼均离不开牛奶。塔吉克族民间独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马克(奶面糊)、哈克斯(油面糊)、泰勒提(酥油泡馕)等都是用牛奶加面粉,或酥油加面粉制成的。其他许多日常食品,因受维吾尔族的影响,其做法大体上与维吾尔族做法一样。如面粉制作的烤馕,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萝卜等做成的抓饭等。塔吉克族在日常饮食中,都很注重主食,不太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一日三餐,早餐是奶茶和馕,午餐是面条和奶面糊,晚餐大都吃面条、肉汤加酥油制品。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此外,那仁(肉块加面片或将牛奶、肉汤混制加面片)、“阿热孜克”(油餜子)、油饼、奶干、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
按传统习惯,一日三餐的饮食安排、各种食品的制作,均由家庭主妇承担,一般男人不需插手。进餐时,在地毯上铺饭单(布餐巾),就餐者围其四周,长辈坐在上座,菜饭按座次先后递送。
节庆、礼仪食俗 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逢节日,家家都要宰牛、宰羊,做各种油炸食品。如有贵客到来,款待更为隆重。敬客宰羊时,要把欲宰的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后再宰杀。进餐时,主人要先给客人呈上羊头,客人要割下一块肉,再把羊头双手奉还给主人。随后,主人还要将一块夹羊尾巴油的羊肝送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敬重。然后,主人要拿起一把割肉的刀子,刀柄向外送给客人,请一位客人分肉。客人往往相互谁让或同请主人分肉,一般由有经验的客人分肉,肉分得很均匀,人各一份。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都瓦”(见维吾尔族食俗),最后由主人家里的人收拾残肴,取走铺在地毯上的“饭单”,大家才能起身离席。进餐的客人中如有男有女,一般要分席就餐,进餐方式和食物相同。
塔吉克族男女订亲时,男方要向女方送羊只、牦牛和金银首饰做为订亲礼。婚礼仪式一般在女方家里举行,双方设宴待客,前来祝贺的亲友都要带羊、食物等做为贺礼。举行结婚仪式由宗教人事诵经主持,然后在新郎、新娘身上撒一些面粉,并由宗教人士将沾盐的肉送给新郎、新娘各一块,表示祝福。
典型食品如:吉格依,塔吉克族传统奶制品;扎忍,塔吉克族传统风味食品。
雄鹰展翅帕米尔:塔吉克族
王永刚
在亚洲大陆的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天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交汇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冰山雪峰勾勒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千百年来,巍巍葱岭雪山如同一座慈祥和蔼的母亲,将融化的冰雪汇成了美丽的塔什库尔干河,注入绿浪卷涌的高山牧场,滋养了勤劳、善良的塔吉克人民。
塔吉克是本民族自称,意为“皇冠”或“戴王冠者”。据文献记载,其先民于公元前2000年中期,从里海以东的中亚草原游牧迁徙到帕米尔高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塔吉克族在中国雄鸡版图尾翼的这方土地上与各民族友好相处,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塔吉克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崇高品格。
牦牛叼羊比赛 都力坤摄
塔吉克族男子身材魁梧,女子苗条秀丽。塔吉克族的服饰很有特点,男子大都头戴高筒绣花毛皮帽,身着衬衫,外加长袍,系彩带。女子则头戴花圆帽,外面系上色彩艳丽的头巾,普遍结着长辫子,女子的衣裙很艳丽,外罩带花边的黑马夹,穿长筒靴,红色是她们的最爱。据说小伙子对自己中意的女子追求时,要看清她们的辫子,辫子上缀满纽扣的女子表示已婚,而辫子上没纽扣的女子则是姑娘。
塔吉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据史料记载和研究表明,我国古代塔吉克族的语言文字和当时喀什、和田的语言文字相同,近代以来,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塔吉克语言文字未能得到普及和发展,现在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字。塔吉克族聚居的塔什库尔干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里交叉碰撞后,使塔吉克族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原始宗教信仰、琐罗亚斯德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信仰四个阶段,如今塔吉克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中什叶派的重要支派——伊斯玛仪勒教派,更注重内心的虔诚。
塔吉克族作为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经过时代变迁的磨炼和历代塔吉克人的奋勇开拓,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塔吉克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民歌、寓言和杂剧等民间文学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物人之歌》、《热娜古丽》、《公主堡的故事》和《鹰笛的传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塔吉克人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情景,同时也歌颂了塔吉克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道德情操。塔吉克族人是鹰的传人,鹰是塔吉克族先民的图腾,鹰文化在帕米尔高原上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成为塔吉克族人的灵魂所在,力量之源。塔吉克族人从鹰的身上看到了舞的灵魂,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有一半在放牧的草场上和劳作的田地里,另一半在鹰那里,所以他们的乐舞中充满鹰的神韵,而鹰笛则成为塔吉克族民间最主要的乐器。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耕种、婚嫁和丰收等喜庆日子,都在奏响美妙的鹰笛,人们随着鹰笛的旋律,模仿鹰的姿态翩翩起舞,尽情歌颂生活、抒发欢乐。塔吉克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还创造出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塔吉克族鹰笛与鹰舞》、《播种节与引水节》、《塔吉克族马球》、《塔吉克族婚俗》等四项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根据塔吉克族爱国守边的真实题材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在六十年代就风靡祖国大江南北,近年来由《冰山上的来客》改编的大型音乐剧又在全国各地上演,使塔吉克青年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些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宣传,不仅挖掘了塔吉克民族文化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塔吉克民族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
古石头城遗址 吴力田 高腾摄影
塔吉克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日常礼节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塔吉克人相见时,晚辈吻长辈的手心,长辈俯身吻晚辈额头,表达亲切之意。平辈间的男子相互握手,并俯身互吻手背,若双方是久别重逢的亲戚或近邻,彼此间还要相互拥抱。女性平辈间互吻面颊,近亲之间吻唇,长辈吻幼辈的眼睛或额头,幼辈吻长辈手心。年龄相仿的男女相见,女子吻男子的手,男子则将手轻触女子的头顶还礼,如果男子是近亲或长辈,女子则吻其手心。亲吻礼只适于本民族内,与其他民族的客人相遇大都以握手礼示以友好,有客人来访,总是倾其所有招待,从不索取报酬。
回眸过去,六十载沧海桑田。塔吉克族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一路走来,1954年成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已把昔日落后的高原古城建成为新疆向中亚西亚开放的桥头堡城市。塔吉克族无论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还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解放前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塔吉克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不断得到巩固发展。2008年,塔吉克民族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农牧区学生全部走出大山,实现了高中在喀什上学、初中和小学高年级段在县城上学的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目标,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给塔吉克人民带来的丰硕成果。
展望未来,新征程任重道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进程中,塔吉克族将以帕米尔雄鹰的深邃眼光、以慕士塔格峰的坚韧性格、以叶尔羌河水的博大胸怀,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并肩前进,谱写出辉煌壮丽的新篇章。
王永刚为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