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社会团体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10-08-27    作者:阳欣    来源:国史网 2010-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全国学联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1919年6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和留日的学生代表60余人,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宣告全国学联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学联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青年学生,为抵御外来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从“五四”运动到全国解放,全国学联共召开14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学联响应党的号召,团结和引导全国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从1951年到1965年,全国学联召开了十五大至十八大4次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中,学联组织受到严重冲击,全国学联被迫中断工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伟大历史转变,使祖国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全国学联也重新焕发了应有的青春活力。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学联注重引导和帮助广大同学树立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团结起来,发愤学习,奋发成才,勇敢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19年6月16日至8月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留日的60多名学生代表出席了会议。工、商、教育各界也分别派代表到会讲话表示祝贺。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章程》,确定“以联络感情、昌明学术、促进社会、辅卫国家为宗旨”,讨论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办法,组织了全国学生拒签和约的斗争,出版了《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决定由京、津、沪等7处学联各派一人组成全国学联第一届理事会,会址设在上海。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的正式成立,推动了全国学生运动的健康发展。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20年5月在上海举行。1920年4月,为抗议日本政府对我国主权的粗暴干涉,全国学联决定实行罢课,天津、杭州、上海等地学生的罢课游行遭到镇压,学生运动转入低潮。全国学联于5月底举行会议决定:北京、南京各选理事一人参加第二届理事会,会址仍设在上海。但由于会议在匆忙中召开,迟至10月,各地理事仍未报到,于是只能组织全国学联临时委员会,推举李达为主席。直到1921年1月底,这届学联理事会才最终组成。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1921年8月14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6个省区的30多位学生代表。会议通过了《对太平洋会议之提案》,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及山东的一切权利。当会议讨论“否认北庭案”及学生运动的方针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派意见僵持不下,使会议陷于分裂。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3月15日在上海大东旅社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全国17个省区26位代表。会议在法巡捕房的干涉下,于26日被迫闭幕。这次大会以讨论改革政治为中心,确定了“独立教育,澄清政治,拥护人权,力争外交”四项原则;明确提出“打倒国际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建立自由独立民主的国家,为青年学生的利益而奋斗,为被压迫的民众利益而奋斗”的政治主张,大会讨论通过了《学生界与其他民众关系案》等重要文件,并最后决定由北京、上海等7处各出一名理事,组成第四届理事会。这次大会由于一批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的积极努力,改变了以前学生运动“只问外交,不问政治”的倾向,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中国学生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五四”以后学生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起点。

    1.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2. 军队青联学联委员代表:“互联”官兵有担当
    3. 出席全国青联学联大会的解放军代表团成立
    4. 中华职业教育社
    5. 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6. 中华职业教育社历史沿革
    7. 为社会组织“去行政化”点赞
    8. 国家民委:规范退(离)休干部社团兼职行为
    9. 社会组织如何反腐
    10. 社会组织党建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