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经济 >> 新中国经济成就
中国农业60年
发布时间: 2009-06-2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6-26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占有量大幅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跨越;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跨越;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跨越;四是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六是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改善,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跨越。与此同时,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摘自农业部部长孙政才9月14日专题报告)

    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经过农业合作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技术改造,农产品产量取得快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总结农村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自2000年起,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一位。

  (一)加强农村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旧中国仅有水库1200多座,总库容约200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兴建水库8.5万多座,总库容近6000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19581960年修建的北京密云水库,库容达到43.8亿立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的水库,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545亿元,进一步提高了水利设施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1996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启动大规模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全国节水灌溉工程达到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8%2008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5780万公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抗灾害能力,为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以世界10%的耕地保障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

  在旧中国,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食不果腹、饿殍遍地。194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新中国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增加粮食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为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兴农,1974年,袁隆平利用“三系杂交法”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1976 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迄今,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新时期以来,农村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推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有效地扭转了中国粮食的短缺局面。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是194911318万吨的近4.7倍。

  (三)农业经济作物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国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种植业布局。棉花种植面积和种植技术稳步提高,油料种植和生产不断扩大,供应大中城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迅速,农民房前屋后、栽果种菜的庭院经济效益明显,利用非耕地资源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使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获得较快增长,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为农村经济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棉花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2007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2008年全包括花生、油菜籽、葵花籽、芝麻等的油料产量达到2950万吨,比1949年的257万吨增长近11.5倍。

  1949年的糖料总产量仅 283万吨,人均占有5.2公斤;2008年糖料产量达到13000万吨,人均占有97.8公斤。

  1987年开始,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丰收计划”,以发展“三高”农业为目标,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的综合农业配套技术。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新时期畜牧业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逐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加强良种繁育,优化畜牧业布局;并由分散饲养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积极推广畜牧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禽蛋总产量自1986年起已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禽蛋总产量增长到2638万吨。2008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269万吨,比1949年的338.5万吨增长21倍。肉类、牛奶和禽蛋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水产品人均产量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旧中国的水产品人均产量和消费量都大大低于世界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渔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近30年来,渔业生产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捕捞渔业稳定发展,远洋渔业从1985年起步,目前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40余个国家或地区开发远洋渔业项目,从事远洋渔业的企业90余家,远洋渔船1700余艘,形成了规模;水产品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从沿海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实现了渔业由捕捞为主向养捞并举的转变,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 10.5%,比同期世界渔业增长率高出7.4%,位居世界前列2008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895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28倍。养殖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品种繁多的水产品,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结构。水产品出口额约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0%,位居世界首位。

  (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1949年全国森林面积仅82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6%1956年,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基本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实行绿化。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1978年我国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专门解决三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这一工程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增强了全国人民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1991年,国务院批准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治沙改土”、“引水治沙”等方法使一些地方初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在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基础上,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9亿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由于相继实施了“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十大重点工程,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据统计,全国每年人工造林 400万公顷,全国森林面积已达17491万公顷,位居世界第六,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增至18.21%

  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870处,经营面积748万公顷;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6处、国家湿地公园38处,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