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地理范围】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地理范围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等20个设区市。
【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战略定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截至2009年的5年间,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达到1086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达到1516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沿海省市第三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分阶段“先行先试”
2009年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着眼全局作出的一个战略性决策,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福建省将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其中,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
作为国务院《意见》赋予海西建设的重要内容,福建省正在着力推进七个方面的对台“先行先试”,包括:打造更加开放的对台合作格局,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建设两岸区域性的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建设海峡旅游圈,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建设两岸交流合作的特色平台。其中两岸平潭岛综合试验区,近期将重点规范建设六大片区,即国际旅游发展区、两岸贸易合作区、大型物流园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区、文化产业的合作园区和高新技术合作园区;同时,将重点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包括明年即将开通的平潭跨海大桥和供水、供电、公路网络建设,力争在一年内使平潭形成能够开放开发的初步条件;此外,福建还在积极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致力于把平潭打造成促进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的先行先试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