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经济 >> 区域经济
东北振兴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王建新 何 勇 孔祥武    来源:国史网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这项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党和国家在东北等老工业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由于种种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温家宝两次赴东北,实地考察了部分国有大企业,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计,强调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加快振兴新路子。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这一战略正式实施。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此后,中央先后在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振兴的优惠政策。以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为重点,振兴战略得到进一步展开。

  经过努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初步成效。2004年至2006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2.6%,与实施振兴战略前的3年(2001-2003年)相比,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增长五成左右。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一批重点老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日益形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步伐逐步加快,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一些曾经濒临困境的老企业焕发生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产业整合,优势互补,东北地区开始呈现出差异化发展、协作分工的良性态势。

  在此基础上,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经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提出东北振兴的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将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央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9月9日,国务院发布《进一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意见》(国发〔2009〕33号)。

东北:挺直脊梁担重任

   出山海关,向北!眼前是广袤的东北大地,当仁不让的“共和国长子”——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东北地区独占58项;从这里,流出石油,调出粮食,输出钢铁……

  60年,东北地区有过初创期的辉煌,也遭遇过“东北现象”的挫折,新世纪正谋求老工业基地全面的振兴。

  走近东北,我们在共和国前进的历史中去追寻它的发展足迹,在共和国宽广的版图上去把握它的发展方位,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去探寻它的发展未来……

  时间坐标

  发展是硬道理。经过60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东北地区经济连上台阶,综合实力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车轮下的水泥路很难让人想起当年小说《暴风骤雨》中“老孙头”赶着马车几步一陷的马路。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说,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人均纯收入10800元,光小轿车就有100多辆。“赵光腚”的后代,富了!   

  在共和国汽车的“摇篮”中国一汽总部,相向立着两块牌匾:一块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一块是矗立在集团办公大楼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从“工厂”到“集团公司”,背面是一部新中国汽车发展史: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下线;1958年,研制开发第一辆国产东风牌小轿车;1989年8月1日,国产奥迪轿车下线;2004年12月28日,一汽成为国内汽车业第一个年产销突破百万辆的企业……

  6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连上台阶,综合实力发展壮大。200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3461.6亿元、6424亿元、8310亿元,而1952年这一数字分别只有41.4亿元、16.6亿元、26亿元。

  更让人欣喜的是,东北产业结构向协调发展方向转变,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以东北最具特色与优势的工业为例,2008年,辽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提高到49%和63%。同时,全省工业经济格局出现积极变化,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894亿元,进一步巩固了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其中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船舶、铁路机车、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居全国前列。

  东北,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统计显示,黑龙江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5.5亿斤,至1983年突破300亿斤,之后又连续突破400亿斤、600亿斤大关,2008年达到845亿斤左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粮食产量约100亿斤,1982年突破200亿斤大关,2004年后一直保持在500亿斤水平,2008年达到56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这是棚户区的写照。辽宁历时3年开展棚户区改造,建起了2400万平方米新楼房,143万人喜迁新居。截至2008年底,吉林累计改造城镇棚户区3900万平方米。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08年,辽、吉、黑三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393元、12829元、115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576元、4933元、4856元。

  空间坐标

  服从和服务于全国一盘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及原材料基地,东北过去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其重要性仍显而易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长春火车站退休工人朱保林说,许多“老铁路”听到列车驶近,不用看就知道是进关还是出关,“进关的车都是满载,机车隆隆声坚实而沉重”。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出油,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年轻的共和国“把贫油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里”。50年来,大庆已有20亿吨“黑色血液”汩汩融入共和国身躯。

  白山黑水,沃野千里。60年来,东北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木材、粮食等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仅黑龙江省,60年来就累计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

  粮安天下。据统计,吉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3%上升到2008年的5.4%,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玉米调出量和出口量始终居全国首位。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调出省份,著名的垦区“北大荒”开发建设60多年以来,已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760亿斤。

  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东北就占了58项,建成了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构建起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本溪、抚顺、吉林、齐齐哈尔、大庆等一批重工业城市。东北成为新中国建立最早、体系最完整的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还为各地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

  服从和服务于全国一盘棋,东北为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困难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前期,东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和资产分别占全国的10.2%、14.9%;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木材提供量占1/2、商品粮占1/3;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乙烯产量占1/4、造船产量占1/3、汽车产量占1/4。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须有重工业作支撑。随着再次被推上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前台,东北工业正在重新焕发活力,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少了,但工业实力并没减弱,国有经济控制力反而进一步增强,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仍使东北保持我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 

  发展坐标

  树立科学发展观,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在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中,吉林市龙潭区副区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吴亚民说,园区将尽最大可能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园区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吴厚刚说:“耕海万顷,养海万年,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沈阳市铁西区够“铁”,数千户工业企业,曾集中了沈阳市一多半的工业资产、产值、利税。然而,随着企业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铁西“软”了: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大批职工下岗,全区被戏称为“度假村”。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东北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倔强的东北不认输,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东北的贡献。2003年,党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东北人认定一个理:树立科学发展观,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铁西重新“铁”起来仍是一个缩影,它曾面临艰难选择:是继续单纯注资拯救老企业,还是把企业放入城市发展大盘子中去搞活?铁西选择了后者,毅然启动大规模搬迁重组,将数百家老国有企业从市区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土地级差效益,实施企业转制和更新改造,优化股权结构,转活运行机制,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再次站到世界前列。

  国企改革改制是突破口。三省全面打响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改革攻坚战,目前,辽宁90%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吉林省3381户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黑龙江累计完成3352户,改制面达97%。

  结构调整优化是主线。黑龙江规划建设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建设区等“八大经济区”,去年仅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就实现工业总产值178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24%;吉林三大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9.3∶44.3∶36.4调整到2008年的14.3∶47.7∶38,“老支柱”汽车、石化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新龙头”农产品加工业迎头赶上;辽宁全力建设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2008年“两大基地”完成投资3296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达69.2%。大型船用曲轴原来完全依赖进口,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立足自主创新,2007年率先攻克这一难题,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60支。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是一个GDP、工业、国企概念,而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城市与乡村,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东北各地的首选。

  文化坐标

  与时俱进,东北人积极探索把东北文化固有的特色与内涵、科学的大工业文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更好地结合,铸造出新时代的文明

  北大荒纪念馆内的“故人墙”上,镌刻着12900多名开发建设北大荒献身者的名字。“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北大荒人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贡献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有一种力量,是精神;有一种内核,是文化。

  广土寒天中铸就了东北的文化特质:“铁人”式的刚强、硬朗、豪爽,还有“二人转”里那种天然的诙谐、乐观、向上。

  听听铁西区街道的名字:兴工、保工、重工……东北人里,曾经约一半是产业工人或工人家属。老英雄孟泰、铁人王进喜、劳动模范王崇伦……至今仍像灯塔一样引导着人们。现代大机器生产、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孕育出比较成熟的大工业文化,造就了东北人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的精神。

  祖国需要汽车!大批专家、干部、工人汇集长春,他们用火车头蒸汽采暖,用大锤和钢钎砸开冻土,3年造出汽车。祖国需要石油!大庆人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气概,在莽莽荒原战天斗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今年5月,辽宁华晨集团在四川安县灾区建设“华晨汽车产业园”。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强调:相比15亿的投资、127亿的年产值,华晨最自豪、最关心的是一年就能为四川地震灾区解决5000个就业岗位!

  然而,大工业文化也会使人太守“规矩”。可墨守成规,又怎能开创新的天地?

  东北人在艰难转身,各级政府更始终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把东北文化固有的特色与内涵、科学的大工业文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更好地结合,铸造出新时代的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东北人英雄豪情亦然,可其中多了市场意识,多了创新创业、开拓开放……近年,吉林省直机关分3批向基层下放了约80%的行政审批权限,2008年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达38.8%,实缴税金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6.1%。

  如今,东北开放已跃上一个新高度:辽宁转身向海,实施“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新战略,沿海经济带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吉林正积极推进大图们江核心区域——长(春)吉(林)图(们江)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黑龙江已形成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3个边境互市贸易区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编自新华网、人民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