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方针下,针对农村的各项系列性普惠政策陆续出台,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机补贴等等,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经济大发展带来的社会文明成果。今年国家又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目前仅在10%的县(市、区、旗)试点,但预计用10年左右基本实现全覆盖,凸显中央对农村广大老人生存状况的关切,标志着政府为农民养老解忧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老有所养问题,孝道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形成敬老养老的传统,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家庭不仅是人口繁衍的载体,而且也被视为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进而文明传承直接决定着家庭、家族的兴衰。由此,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理念在众多家庭中大行其道,绵延不绝,进而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兴旺的和谐友爱的人文环境。可见,敬老养老是人类摆脱动物性的弱肉强食、走向文明发展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由此观之,如今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背景下,国家适时作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决策,不仅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而且也是对优秀的敬老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对于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远的影响。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固然有助于家庭养老负担的减轻,但其意义却绝非是替代家庭养老,这不仅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更是因为家庭养老的责任是不应该被弱化的。正是在尊老养老的长期实践中,亲情的凝聚力得以巩固,从而社会和谐才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在减轻家庭养老负担的同时,更有助于巩固家庭养老,使众多农家在国家财力支持下更好地尽到敬老养老的责任,更好地营造家庭的和谐。
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中,物质投入之余,如何为众多老人建起充满爱的亲情呵护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要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物质投入固然不可或缺,同时,尊敬老人的社会氛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否则,养而不敬,养老的质量水准恐难令人满意。因此,应强化宣导努力使青年人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不仅要看到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还要看到政府对于家庭养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增强敬老养老的意识。
目前,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刚步入“孵化期”,需要一个逐步探索、积累经验的过程,关键是在探索过程中要营造一个适宜新生事物成长的社会环境。另外,国家的财力投入只能逐步加大。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几代人的奋斗,社会经济才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业绩,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仍有待进一步的努力。因此,目前工作的关键是将现有资金用到位、监管好,让农民看到实在的利益和资金安全的保障,进而充分理解参加新农保的意义。在文化建设层面上,须营造敬老爱老的乡村风尚,使孝敬老人成为人们追求文化时尚的热点。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更是几千年来敬老文化传统的延续,如今国家又拿出公共财政资金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社会养老送来了“及时雨”,相信定能为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开辟更美好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