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经济 >> 产业经济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发布时间: 2014-02-21    作者:    来源:新华网 2014-02-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创业的历程

  科技工业园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二.鲜明的特色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 丰富的内涵

  1.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3. 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4.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

  5. 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6.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7. 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四. 发展的领域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五. APEC科技工业园区

  自199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

  六. 国家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以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七. 火炬软件产业基地

  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

  八.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状况 




  九.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单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1 中关村科技园区 28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29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0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1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 32 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3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4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35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36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7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1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8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2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9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0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4 广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1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5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2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6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3 包头稀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7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4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5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6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7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8 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9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3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0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4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1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5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2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6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5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7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    
 


  十. 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在吸取国外孵化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的一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各项服务,推动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社会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

  中国高新区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设施与机构,提供包括研发、信息、投融资、贸易、法律、担保、财务、评估、人才资源、国际交流与培训、产权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创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创业中心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纽带;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核心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 高新企业与人才

  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究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0796家。

  人才荟萃

  高新区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速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高新区聚成了56万科技人员,吸纳了52103名硕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学人员,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

  十二.新世纪的曙光

  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将达到3万5千亿元,工业产值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税收1500亿元,出口创汇60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万个,人均产值60万元;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5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百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西安和杨凌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具有强力示范、带动作用,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科技工业园区;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机构达500家以上,在孵企业3万家,累计毕业企业6000家。

  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