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文化 >> 教育事业
新中国俄语教育六十年
发布时间: 2009-10-13    作者:刘利民    来源:新华社 200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俄语教育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俄语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的话,那么改革开放30年,俄语教育则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把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有效结合,在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

  1949年,以服务新中国革命与建设需要为宗旨的俄语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得到迅速发展。在其后的近30年时间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俄语教育几经反复,经历了大起大落。

遍地开花 极速发展的十年

俄语教育发展热潮期(1949-1956)

  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这一阶段的俄语教育,从起步就得到飞速发展,出现了全国上下学说俄语的壮观局面。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苏联学习的号召,党中央决定成立一所专门的俄语人才培训学校,全面培养俄语人才,以适应国家建设对俄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同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正式成立(1955年更名为北京俄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归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刘少奇接见并鼓励学校教师。12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成立。新中国俄语教育从此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5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黄金时期,俄语成为具有特殊地位的语言,各地纷纷建立俄文专科学校,或在综合性大学设置俄语专业。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等19所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俄文系、科;中央各部以及各地党政军系统相继开办了俄文学校和训练班。1951年10月1日,《俄文教学》杂志创刊,毛泽东主席亲题刊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当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该刊创刊号题词,要求要认真负责地培养俄语人才,俄语教育要为中苏交流,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为加强各地俄语教学工作的联系与指导,政务院又批准教育部设立全国俄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将《俄文教学》杂志作为该委员会的机关刊物。

  但由于当时需求迫切,时间仓促,很多学校并没有制定出正规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经验不足、教材缺乏等都束缚着俄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俄语师资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也都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实际的需要。

  为了总结这一时期俄语教育工作的得失,1951年,第一次全国俄文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两年来各地虽已设立了若干俄文学校,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会议就各俄文专科学校的教学方针、任务和分工初步作了规定,并就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1952年,政务院和军委联合颁发《关于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的决定》。文件对俄文专科学校的教学方针和任务、学生来源、毕业分配等问题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我国的俄语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教育质量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全国先后建立了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等七所俄文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普设俄文系,公共外语大多是俄文,全国初高级中学也多开设了俄语课程,而且课时最高占到了总学时的13.3%。全国俄语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读俄语作品、诵俄语诗歌、唱俄语歌曲的景象随处可见,部分学校还组织学生用俄语与苏联朋友通信,互致问候,互表友情。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政府派遣了大批援华苏联专家来协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各部门亟待补充大量高水平的俄语翻译。1953年,高教部召开第二次全国俄文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就当时俄文教学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几项决定。

  1954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的指示》颁发。《指示》就各校的培养任务、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做了规定,进行了完善性的补充,引导俄语教育走向系统化和统一化。如规定俄文专科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翻译干部和俄文师资;大学俄文系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中学俄文师资,有条件的大学可培养苏联文学的研究人才;高等师范学校俄文系和俄文专修科的任务是培养中学师资。各俄文专科学校和高等学校俄文系在条件具备时,应设研究生班等。

  1955年6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关于制定俄语专业统一教学计划的座谈会,会上拟定了三年制和四年制两份教学计划,提出三年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俄语翻译工作者,四年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俄语教师和俄语翻译工作者。这就给俄语人才的培养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俄语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次年,根据这一计划的精神,召开了高等俄语院校教学大纲审定会,随后,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和中学俄语教学大纲(草案)颁发。

  50年代上半期是我国俄语教育迅速发展的几年。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经过全国广大俄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都陆续完成;中青年教师逐渐成长,师资队伍日渐充实。1951年,中国向苏联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375人,其中包括136名研究生。之后每年都向苏联派出大批留学生,人数最多的1956年有近2100人,占当年派出总人数的86%。另外,为满足群众学习俄文的需求,除了俄文专科学校以外,有关部门还经常举办一些俄语翻译培训班、俄语学习班、俄语速成班;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及各地分会都办起俄文夜校;各地广播电台也积极开展俄语广播教学。到1956年底,高校专业俄语教师已近2000人。1953年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共招生12000多人(不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及各业务部门所办俄文学校的学生数和教师数),俄语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俄语专门人才,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俄文教学》杂志题写刊名

  俄语教育调控缩减期(1956-1959)

  由于对其他外语人才的需求缺乏应有的估计,全国普施俄语教育,取消一些外语科目的负面影响自5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显现。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我国同世界各国,尤其是东方各国的交往逐渐增多,相关语种人才严重缺乏,为此,中央决定在继续办好俄语教育的同时,逐步加强其他外语语种的教学,一些高校的英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相继恢复或开设。而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的走低,全国俄语教育规模开始收缩。

  1957年开始动员在校俄语专业学生改学其他语种,三年制应届毕业生继续学习一年,并把俄语专业的学制一律改为四年,同时规定俄语专业暂停招生一年。对于在职的一些俄语人员,动员他们再学习一门专业知识,由单纯的俄语翻译人员变为懂俄语的工业专业干部或科技人员;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恢复外语课,让部分过剩的俄语人员转到中学任教;部分俄语人员进各俄语院校轮训,以培养更高水平的俄语翻译、教师和研究人员。到1959年,经过类似的转、并、停以后,初期成立的俄文专科学校也都改为外国语学院,同时开始招收其他语种的学生,俄语专业学生人数逐渐减少。

风云变幻 曲折前行的二十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