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表:35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华社 发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日前结束。在4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宣布,35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宣读了新当选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邓麦村主持新闻发布会。
路甬祥在讲话中介绍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经中国科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和院士推荐,2009年共产生有效候选人296名。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最终选举产生了35名新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6名,化学部8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名,地学部5名,信息技术科学部4名,技术科学部7名。与院士增选工作同步进行的外籍院士选举工作,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外籍院士6名。
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1岁,其中 60岁以下的27名,占77%。35名新当选的院士中有5名女科学家。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14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路甬祥指出,院士制度是国家为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而设立的重要制度之一,院士称号是党和国家给予全体院士的崇高荣誉,院士增选质量直接关系到学部和院士群体的声誉,更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和科技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在今年院士增选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院士们从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全面、准确、严格地遵循《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的院士标准和条件,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优化年龄和学科结构,更加关注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系统性创造和重大实际贡献、符合院士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更加关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院士候选人,更加关注在工程技术和临床医疗科技创新中做出实际重大贡献的院士候选人,重视考察候选人的实际贡献以及科学道德和学风情况,为确保增选院士的质量、确保增选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确保院士群体学术活力、确保院士队伍的声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力求评审和选举结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同时,他表示,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对学部工作给予监督和支持。
路甬祥还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希望新当选院士一定要深刻认识到,院士称号是荣誉也是责任,面对国家和人民以及科技界的更高期望,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继续带领研究队伍做出创新性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要积极参加学部咨询评议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宏观战略决策和重大科技问题决策提供咨询意见;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和提携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恪守科学伦理和道德准则,严格自律,率先垂范,切实发挥明德楷模作用。
路甬祥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科学院也迎来建院6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于10月29日致信祝贺中国科学院成立60周年,温家宝总理在11月2日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听取中国科学院自主创新工作汇报并于11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刘延东国务委员也出席了10月30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讲话。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和讲话高度肯定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和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科学院、广大院士乃至全国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前瞻思考和战略部署,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
路甬祥指出,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和讲话精神是当前我院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包括全体院士在内的中国科学院人,一定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贺信和讲话的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切实建设好中国人民的科学院,大力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进一步发挥“火车头”作用,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附: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名单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孙昌璞 |
46 |
理论物理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2 |
李安民 |
62 |
数学 |
四川大学 |
3 |
罗 俊 |
52 |
引力物理 |
华中科技大学 |
4 |
郑晓静
(女) |
51 |
力学 |
兰州大学 |
5 |
席南华 |
46 |
数学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6 |
崔向群
(女) |
57 |
天体物理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
化学部(8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万立骏 |
51 |
物理化学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2 |
包信和 |
49 |
物理化学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3 |
江 雷 |
44 |
无机化学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4 |
江桂斌 |
51 |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5 |
陈小明 |
47 |
无机化学 |
中山大学 |
6 |
周其林 |
52 |
有机化学 |
南开大学 |
7 |
唐本忠 |
52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香港科技大学 |
8 |
涂永强 |
50 |
有机化学 |
兰州大学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庄文颖
(女) |
60 |
真菌学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2 |
尚永丰 |
45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北京大学 |
3 |
林鸿宣 |
48 |
作物遗传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4 |
侯凡凡
(女) |
58 |
内科学(肾脏病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5 |
隋森芳 |
64 |
生物物理学 |
清华大学 |
地学部(5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周卫健
(女) |
56 |
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2 |
郑永飞 |
49 |
地球化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 |
莫宣学 |
70 |
岩石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4 |
陶 澍 |
58 |
环境地理 |
北京大学 |
5 |
翟明国 |
61 |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刘国治 |
48 |
高功率微波 |
中国核试验基地 |
2 |
许宁生 |
51 |
真空微纳光电子学 |
中山大学 |
3 |
怀进鹏 |
46 |
计算机软件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4 |
陈定昌 |
72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 |
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于起峰 |
51 |
实验力学、精密光测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2 |
王 曦 |
42 |
材料科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3 |
王光谦 |
47 |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清华大学 |
4 |
王自强 |
70 |
固体力学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5 |
王锡凡 |
73 |
电力系统 |
西安交通大学 |
6 |
申长雨 |
46 |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
郑州大学 |
7 |
刘竹生 |
69 |
火箭总体设计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
2009年中国科学院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共6人,按学科领域排序)
序号 |
姓 名 |
年龄 |
国 籍 |
专 业 |
工作单位 |
1 |
菲立普 · 希阿雷
Philippe G. Ciarlet |
71 |
法国 |
应用数学 |
香港城市大学 |
2 |
哈迈德 · 泽维尔
Ahmed H. Zewail |
63 |
美国 |
化学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
3 |
徐立之
Lap-Chee Tsui |
59 |
加拿大 |
高等教育及
基因研究 |
香港大学 |
4 |
郎尼 · 汤姆森
Lonnie Thompson |
61 |
美国 |
地学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
5 |
马佐平
Tso-Ping Ma |
64 |
美国 |
微纳电子科学 |
美国耶鲁大学 |
6 |
王中林
Zhong Lin Wang |
48 |
美国 |
材料科学和
纳米技术 |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