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中巴关系
我于1976年进入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对巴基斯坦和中巴关系向有所闻,但真正走进巴基斯坦却是30年之后的事了。
初识这个“四好国家”
2006年初,我结束外派回到亚洲司工作。是年,胡锦涛主席应邀在11月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司里的准备工作启动较早,记得大约是五六月份,我便和主管处同志专程赴巴基斯坦,磋商“联合声明”草案。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依山傍水,500米左右的海拔、自然生动的丘陵地貌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使它透着一股灵秀和朝气。它是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传统伊斯兰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巴基斯坦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我们在巴基斯坦外交部受到了热情款待,磋商进展很顺利,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将所有文字敲定下来。这好像是我几十年外交生涯中,对外商谈此类文件最快、最干脆、最高效的一次。由此也加深了我对中巴“全方位合作关系”和“全天候友谊”的认识。
工作提前完成,我们便有时间认真打量一番伊斯兰堡。先是驱车环城一圈,总统府、议会大厦、各行政部门的大楼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建筑错落有致,和谐自然;市内道路宽阔,基本是畅通无阻;街上行人很多为青年学生,校服整洁,举止大方,朝气蓬勃,俨然是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我们去了夏克巴利山顶公园(又称“小山公园”),目的是参观周恩来总理1964年在这里种下的那棵乌桕树,重温中巴友谊世代相传的历史!有意思的是公园门卫闻讯是中国代表团,不仅开门放车进入,而且坚持不收门票,理由是中巴友好,对朋友不应收钱。
到了费萨尔清真寺,我被那里的气场震慑住了。显然建筑师很好地利用了这里的湖光山色和周遭环境,整座建筑看上去既现代又神圣,像是一柄利剑直指蓝天。最具匠心的是在最大的祈祷厅内放置的一尊大型可兰经雕塑,让人过目难忘。我在东南亚国家工作时也参观过一些有名的清真寺,但像这样恢宏的雕塑作品还是首次见到——神圣、庄严,气场十足,但又显平和。由此我想到,要同一个伊斯兰国家友好相处,尊重其宗教信仰是必须考虑的最大政治因素。
写到这里,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也是在2006年,李肇星外长在参加一场中巴双边外事活动之前对我说:“中巴关系那么好,能否在原先‘三好’(即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基础上再加一个‘好’?”我稍加思索后建议加一个“好兄弟”,原因是世界上的穆斯林都喜欢以“兄弟”相称,且又符合中巴关系的实际。自那以后,我们形容中巴关系便从过去的“三好”变成了今天的“四好”,它不仅写进了领导人的讲话,也写进了双方的共同文件。
回到这次访问,除伊斯兰堡外,我们还顺道去了离印巴边境不远的历史名城拉合尔。我个人感觉,只有到了那里,你才会理解巴基斯坦的辉煌历史和悠久文明,才会理解巴基斯坦人民常说的那句话“一个巴基斯坦人,没有去过拉合尔等于白活”。拉合尔是巴基斯坦文化、艺术中心,处处都是莫卧儿王朝遗留下来的精美建筑或遗址,体现了巴基斯坦先人的聪明才智和精巧工艺。我认为,作为外交官,不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肯定做不好对这个国家的外交工作。而对普通人而言,看看拉合尔这样的古代文明遗迹对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极为必要和有益的。
战斗机护航的难忘一幕
再次访巴是2007年,随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出访。这次访问非常成功,重头戏自然是穆沙拉夫总统的会见,而当时的穆沙拉夫在国内政治上正面临巨大压力。会见安排在首都近郊的拉瓦尔品第穆沙拉夫总统官邸。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外观很有气势,内装修则以欧式为主,同时富有穆斯林文化特色。总统先生十分热情,谈话也很友好,沉稳、干练和英武的形象一如既往。中方邀请总统出席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满口答应。但后因国内政治形势变故,终未能成行,甚是遗憾。当时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长沙阿·迈赫穆德·库雷希先生,同杨洁篪十分投缘。在离开总统官邸时,我们都已上了汽车,他们两人还在热情交谈。
2010年12月,温家宝总理应邀访问巴基斯坦,我本人也随团前往。这是中国总理时隔五年后的再次到访。此前不久,巴基斯坦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中国总理的到访旨在为巴基斯坦人民送去关心和帮助。虽然访问时间只有48小时,但很多细节很令人感动。温总理专机抵巴基斯坦边境时,巴方战斗机起飞护航,由于距离很近,飞行员不时向我们招手致意,让人倍感亲切。专机抵达机场时,巴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吉拉尼总理和全体内阁成员及三军主官全部到场。一个手捧鲜花、相貌英俊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据身边主管巴基斯坦工作的同事介绍,小男孩的爷爷曾为周恩来总理献过花,其父则为其他中国领导人献过花,算起来这个小男孩已经是第三代献花人了。这个家族正是中巴友谊传承有序的缩影。
访问期间,除会议、会见外,还有几场活动给我留下难忘印象。一是参联会主席、海陆空三军司令和外交部常秘一行五人共同到下榻酒店拜会温总理,且不说谈话内容,这样的阵容、这样的场面本身就极富象征意义。二是双方友好人士的座谈会。在两国总理面前,大家围坐一起,讲述各自的不同经历,描绘了中巴友谊的许许多多生动事例。其中有一位身体瘦弱的中年男子讲述了他父亲长期为中国援建中巴公路牺牲在巴基斯坦的烈士看守陵园的故事。前些年老人家已经离世,但要求儿子继承这一神圣使命,继续为中国烈士看守陵园。眼前的这位男士以朴素的语言表示将子承父业,一辈子做好这件有意义的大事。我注意到,我们的译员一边翻译一边抹眼泪。我本人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都深深为之动容。这一幕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中巴友谊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几十年、几代人辛勤耕耘努力付出的结果,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是在议会的演讲。这是温总理在结束访问之前的最后一场活动,也是名副其实的压轴戏。有关讲话内容,我们曾有过磋商,最后总理决定集中讲中巴关系,讲彼此合作,讲灾后重建。从现场反应看,此篇讲话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会场上下广泛共鸣。讲话总共半个多小时,却赢得了三十几次掌声。根据当地习惯,议员们以手击案代替鼓掌,场内气氛十分高涨。温总理显然也受到了感染,当专机抵京临下飞机前和大家一一握手时,他还在念叨“敲桌子”的事。是的,中巴关系之所以历久弥新,最根本的还是双方真诚相待,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巴关系有坚定、广泛的民意基础,“巴铁”的称号当之无愧。
从2006年至2011年五年间,我本人先后同巴基斯坦两任驻华大使打交道,后来都成了好朋友。我对他们的友好态度和专业素质深怀敬意。
我们不会忘记巴基斯坦在涉藏、涉疆问题上对中国的全力支持;不会忘记巴基斯坦为办好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仪式做出的艰苦努力;不会忘记汶川大地震之后巴基斯坦及时伸出援手,将用于战时储备的所有帐篷都捐给了中国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在巨大洪灾面前,巴基斯坦救援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全力救助中国在巴基斯坦工程人员的生命;不会忘记两国代表在国际场合的相互配合和支持……
今天,看到两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前景,作为曾经的参与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愿中巴之间的“四好”关系代代相传,不断巩固和发展。(摘自《世界知识》2016年第7期,原文约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