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他山之石
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作者:陈新民    发布时间:2014/07/30    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历史系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已成为许多教育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我国,虽然史料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仍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指导。而在这方面,英国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本文就对此作一概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史料教学的基本思想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新历史”的思潮。“新历史”是相对于“传统历史”而言的,“传统历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历史”的支持者则主张:“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1“新历史”的思想提出后,在英国的历史教学界一度引起争论。但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一思想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例如,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2在这段话中,汤普森明确指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运用史料与历史学家运用史料的方式还是应有所不同的。学生运用史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广泛性: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广泛的文字史料,如来自报刊、典籍、回忆录、目击记等方面的史料,还应提供充足的实物史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指导性: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不能像历史学家那样充分、熟练地运用史料,而且容易走入误区,因此学生运用史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思考性: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渐近性:不同年级学生运用的史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和原始的、第一手的史料。汤普森的这一教学思想基本上代表了80年代英国教学界的主张,这就为以后英国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各级考试试题的编制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史料研习在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1990年4月,英国“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发表了“关于中小学历史教学的最后报告”,该报告中关于英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目标阐述了十条,其中第六条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因为历史特别依赖系统的探究、分析、评价、辩伪,以及逻辑的严谨性和对真谛的探索。”3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离不开史料的研习活动,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辩伪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第七条要求:“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4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获得的。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历史学家为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并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的这些独特的方法和技巧,并尝试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解决历史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国最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是1991年颁布的,大纲中关于历史学科能力成就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三方面的成就目标即为“史料的运用”。这一成就目标由低到高又分为十个水平标准5。这些能力水平的制定,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对这些规则和方法的运用,使学生逐步对史料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过程中的价值及功能有所了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史料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有所认识:1、历史发生之后,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凭借所遗留下来的材料去认识。2、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证据建构而来的,而历史证据则来源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3、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作为证据,只有证实了史料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之后,方能作为证据。总之,学生只有真正认识了史料的价值和功能,才能正确地运用史料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史料研习在教学中的要求 

  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结构的改革上。为了适应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英国的历史教学逐渐从以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主要是通过史料的运用实现的。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也由过去的按年代顺序,转变到按主题编排,主题的数目不多,但每个主题之下都附有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练习,以及具体的探究方式,并且要求达到一定的能力目标6。这种教科书的编写形式,打破了以往按照历史学科的体系编排教学内容的旧模式,而是按学生学习的进程和历史思维的发展进行设计,突出历史资料在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使改革后的历史教科书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既增强了其可读性,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在教科书改革中学习的。 

  其次,课堂上运用史料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历史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和研习史料的方法有:1、根据史料编写第二手的材料;2、对史料进行分类;3、概述史料;4、转述史料;5、推断作者;6、对史料进行质疑等等7。此外,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进入历史课堂,史料的运用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例如,“智能信息的重获”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某一问题的假设,然后就提出的问题对历史资料和信息进行研习,验证假设,从而获得对历史问题的解释。还有,“智能模拟”是指把历史教学内容如地图、文物、场景、文字、数字材料用计算机语言编制成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形式8。这种以史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并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英国的历史教学还注重学生对实物史料的研习。正如英国学者所指出的,“学校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存在有历史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来刺激他的想象和对历史的评价。”9因此,英国的学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历史,并注意让学生运用这些实物史料进行历史的探究活动。例如,15岁的学生能用背景知识和考古证据来制作一个定居部落的模型,或者运用他的建筑知识来解释一个教堂的修建或扩建的年代10。为此,许多优秀的历史教师现在都花大量的时间来设计与历史遗迹考察有关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 

  四、史料研习在历史考试中的要求 

  这里主要以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的历史试题为例。试题内容包括四部分:客观题、半客观题、自由反应题和结构型试题。其中结构型试题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材料解析题。这种试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2、根据背景介绍,提供一系列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如史籍、报刊、经典论述、目击、图表、实物图片等。这些材料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可以是可靠的,也可以是不可靠的;可以是有用的,也可以是无用的。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从具体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鉴别、推断和验证;对具体史料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作出判断;综合各种材料得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说法等。 

  以1988年夏季考试(南部考试团体·学校历史方案)试卷中的一道结构型试题“格尼尔卡”11为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结构型试题的几个特点:1、历史课程标准对这种试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为这种试题虽然难度较大,但没有超出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是与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是相一致的,因而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复习。2、有利于鉴别和诊断学生的能力水平。试题的提问部分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使试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梯度”,因而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这种试题上都有所表现。因此这种试题是一种“跳远式”试题,学生能跳多远算多远,而不是“跳高式”试题,跳不过去就失败。3、鼓励学生作出自己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和解释。例如第六个问题,“你认为格尼尔卡发生了什么?你的解释要说明理由。”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国的历史教学是很重视史料教学的,而且英国的这种史料教学的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大大提高,历史课因而也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12。英国在历史教育改革中的这一成功经验,的确也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借鉴英国的经验,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研究史料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史料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注释: 

  ①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载《历史教学》1988年第10期。 

  ②A.K.Dickinson, P.J.Lee and P.T.Roger,Learning History, London, 1984.P.169. 

  ③④National Curriculum History Working Group Final Report,London,1990.P.1. 

  ⑤聂幼犁译:“英国《历史学科1—4学习阶段成就目标和学习大纲”,载《历史教学问题》 

  1992年第1期。 

  ⑥于友西等著:《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⑦Tim·Longmas, Teaching and Evalating of History Understanding,London,1990.p.35. 

  ⑧张静、叶小兵:《英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载《历史教学》1995年第4期。 

  ⑨W.H.Burston,C.W.Green, Handbook for History Teachers,London,1972.P.230. 

  ⑩Counsell,Christine,Teaching History,(History Today,Nov.1999). 

  ⑾参见叶小兵译:《普通中等教育证书1988年夏季考试(南部考试团体·学校历史方案)》,载《教育与管理》1990年第1期。 

  ⑿张元:《与高中生谈学习历史》,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期。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