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肯尼迪政府与蒋介石“反攻”重点的改变
由于不能发动大规模进攻,台湾当局便发动了一系列小规模袭扰。10~12月,新中国消 灭了九组美蒋武装特务并公之于众。世界舆论的谴责使美国十分尴尬。1963年1月,柯尔克 向台湾当局“外长”沈昌焕抗议,并指出现在在台湾海峡地区美国不能采取任何被谴责为侵 略的行动。[2](doc.132,doc.133)虽然遭到美国的抗议和众多国家的谴责,蒋介石仍坚持“反攻”。1963 年,蒋介石多次发表“反攻”声明并训练伞兵、组建空降师。同时他还交给驻台美军司令迈 尔逊《国军登陆指导纲要》,说明登陆地区和登陆规模,并说明该行动是“中国内部事务,是 它作为独立国家的主权,与任何其他国家都毫无关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哈里曼要高立夫 向沈昌焕表明美国不同意修改条约和换文,任何行动都必须双方一致同意。同时麦·邦迪建议 为避免灾难性的结果,只送两架C—123飞机给台湾,以免台湾当局在没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 实行大规模空降。[2](doc.165)
柯尔克向肯尼迪建议重新审查台湾对美国利益的意义,公开“严厉警告不得进攻大陆, 一旦蒋介石发动侵略,要使用美国的武装力量干预”[2](doc.172)。肯尼迪给蒋介石写信,暗示其 不要绕过“大使”与他联系,并答应讨论把另外三架C—123运输机送到台湾。[2](doc.167)3月15 日,蒋介石给肯尼迪写信,大谈大陆日益增加的骚乱和中苏分裂的加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反攻 良机,敦促双方进行磋商以给台湾当局“解救暴政统治下的同胞充分的支持”。肯尼迪则回信 说美国确信蒋介石的判断是错的,不同意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2](doc.173)5月22日记者招待会 上,肯尼迪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但蒋介石仍命令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向美国代理副国务卿约翰逊 探询,约翰逊基本重复了肯尼迪的观点。[2](doc.174)这样,蒋介石试图使美国支持他大规模“反 攻”的计划再次受挫。
经过这次挫折,蒋介石逐步改变了重点,转而强调“政治反攻”。高立夫在1963年9月6 日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说,除了小规模的试探性行动外,他没有看见台湾当局进行“反攻 大陆”的军事或准军事行动准备;蒋介石更关注政治行动和心理战;建议抓住时机和蒋介石 讨论,敦促其采取政治行动造成中共内部紧张。[2](doc.184)
9月初,蒋经国访问华盛顿,会见了哈里曼、希尔斯曼和已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的 克莱因等政要,转达了蒋介石对世界形势和“反攻大陆”的看法:即在未来的18个月不会 “反攻大陆”,除非大陆发生叛乱;要求美国合作并支持台湾当局的秘密行动和努力增加准军 事人员渗透的规模;美苏关系会继续维持现状,中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虚弱,苏联不会援助 中共,现在是美国和台湾当局解决大陆问题而又不会触发一场世界大战的时机。蒋经国承认解 决大陆问题是政治手段多于军事手段,而政治手段包括政治战、心理战、“外交”行动和诸如 沿岸海上袭扰以及空降准军事人员的准军事行动。蒋经国还说,台湾当局已发现了中共的导弹和原子装置的位置,希望和美国合作除掉它们。威廉·邦迪说,美国高度重视削弱中共的措 施,但反对发动一场会导致严重冲突的行动。他强调发动“反攻大陆”的时刻还未到来,可 能永远不会到来。[2](doc.185)这实际上排除了国民党发动大规模行动的可能。
9月11日,蒋经国拜会肯尼迪。他首先转交了蒋介石的信,其中声称空降游击队员袭击 时刻已到。然后蒋经国具体介绍了台湾当局的设想:要求增加另外5架C—130运输机和登陆 艇,实施规模为500人的袭击。一旦时机成熟就占领江南一省或数省。肯尼迪说如果可能,美 国也希望“削弱甚至推翻中共政权”,“美国愿意做任何合理的能削弱中共力量的事情”,但美 国不会卷入注定会失败的进攻行动,美国的政策应由现实而不是希望来决定。但他答应美国将 与台湾当局加强情报方面的合作。[2](doc.186)据此,美台成立了一个联合小组,制定对大陆行动 计划,包括“反攻大陆”的政治路线;策反大陆党政军人员;破坏新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美国将为此提供所需的充足物资。[2](doc.188)蒋介石终于认识到在美国反对的情况下,“反攻大 陆”不会有实质的结果。1963年12月,新“大使”怀特报告说,“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沉 寂下来了,没有迹象表明蒋介石正准备发动大规模的行动。[2](doc.197)“反攻大陆”不得不黯然收场。
对于“反攻大陆”,肯尼迪政府采取了模糊政策,默许和鼓励小规模行动,但拒绝并时刻警惕台湾当局发动大规模行动,实际上决定了“反攻大陆”的限度。美国始终把危机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既使台湾始终依附于美国,也保持对大陆的持续压力,同时避免了卷入与苏联或中国的直接冲突。这是模糊政策带来的正面效应,但同时这一政策也使美国不能完全拒绝 台湾的要求,在每次阻止台湾当局发动大规模“反攻”之后,总要作些补偿或不得不增加经 济和军事援助。因而,美国承担的代价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是负面效应。台湾当局 也就是在这种政策下得以保持其既有地位。
美国对蒋介石“反攻大陆”所采取的政策与其遏制大战略紧密相关。从理论上说,遏制 苏联需要分裂中苏同盟。在肯尼迪政府看来,如果支持蒋介石发动大规模的“反攻”行动, 新中国面临威胁就可能向苏联寻求支持,中苏可能重归于好,甚至可能导致美国与苏联的战 争。因此,肯尼迪政府不仅要向盟友显示其反对共产主义的坚定性,而且要表现出其对盟友的 可靠性,这样它不能完全拒绝台湾当局的要求,唯一可行的政策就是在反对台湾当局大规模 “反攻”的同时默许甚至支持其小规模的行动了。
[参引文献]
[1]参阅John W. Garver,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s Strategy in Asia, 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1997,Chapter 6.
[2] FRUS 1961~1963, V Xxii,doc.90.
[3]转引自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蒋介石“反攻大陆”》,《台湾研究集刊》1997年第2期。
[4] Roger Hilsman, To Move a Nation:The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ohn F.Kennedy, Gar- den City:Doubleday,1967.pp.311~312.
[5]沈剑虹:《使美八年纪要:沈剑虹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3页。
[6]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86~87页。
[7]《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372页。
[责任编辑:叶张瑜]
[作者简介] 刘子奎,博士,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34。
* 本文是上海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SI0703规划项目成果。当代中国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