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71年前后的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 ① 但这些研究多以尼克 松政府的决策为中心,对台湾当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着墨不多。本文利用美台两方面的史料, 梳理台湾当局1970年11月至1971年10月间在处理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决策过程并探 讨其“外交”决策特点。
一
1970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提案”(即驱逐台湾当局代表并恢复中华人民共 和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的投票表决中,赞成票首次超过反对票。在与台湾当局有“外交”关 系的65个联合国会员国中,虽然只有2个国家投赞成票,但有16个国家投弃权票,另有1个 国家缺席。 [1] 台湾当局的智囊机构国际关系研究所认为原因在于:第一,新中国采取“笑脸外 交”,增强了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影响力,与加拿大、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交并缓和了与苏联 的关系;第二,尼克松政府的对华缓和政策。他们提出了几项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对 美、日两国的工作。 [1](pp.491~494) “外交部长”魏道明也在12月22日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在后 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台湾“外交部”广泛征求各“邦交国”的意见,所总结出来的几个方 案无非是“两个中国”方案的各种变体而已。[2]
自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以后,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政策的转变,台湾获得了美国的 安全保障。同时,国民党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成功地促进了岛内经济的发展, 巩固了在台湾的统治。但当时(1970年)已逾83岁的蒋介石并不甘心,他努力在国际上维 护“中华民国”的正统地位,坚持“汉贼不两立”的原则。但在坚持原则就可能失去联合国 席位的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在表面坚持原则实则不断妥协中挣扎。
1971年1月15日,在包括营长以上军官在内共1619人参加的“国军”第15届军事会议 上,蒋介石说:“我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遭遇是一种耻辱,我们每年在联合国已受尽委屈…… 恐怕在适当时机干脆离开联合国还比留在那里要好” [3],暗示了退出联合国的可能。这可以理 解为展示坚强领袖形象的手段,也可以看成是面对很可能失去联合国席位的不利形势,化被动 为主动保持“国军”士气的手段。此后,面对国际上“两个中国”论调越来越高的形势,4 月7日,蒋介石召见“外交部北美司司长”钱复(之前曾任蒋介石的英文秘书),指示不要过 度介意代表权问题,如果新中国被联合国接纳,台湾当局则停止出席。[2](pp.146~147)在美台双方 开始探讨代表权问题应对方案之际,蒋介石发出坚持强硬立场的指示,应当看作是一种谈判策 略。
最高统治者蒋介石在代表权问题上摆出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但在第一 线从事具体工作的高级“外交官”们则表现得更灵活。早在1970年第25届联大中国代表权 问题尚未进行表决之时,参加会议的台湾当局驻日内瓦联合国分支机构“代表”郑宝南及 “外交次长”杨西昆就向美方私下表示,下届联大必须采用“双重代表权提案”(一面赞成中 国加入联合国,一面表明这并不意味着台湾当局丧失在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的代表权)才能 保住台湾当局的席位。他们认为,最容易为台湾当局所接受的是“一国两府”的提案,因为 这样台湾当局还可以继续宣称是代表“全中国”的“合法政府”,并且这也是抑制“台独” 所必需的。美国国务卿罗杰斯还在郑宝南的建议下,向魏道明表达转变政策的必要性,间接向 蒋介石游说。[4]
在公开场合,台湾当局的“外交官”们一方面作为“政府”的代表要反映反对“两个中 国”的立场,另一方面由于亲身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在具体交涉中又倾向于美国的方案。台湾 当局常驻联合国“代表”刘锴和驻美“大使”周书楷在与美方的几次会谈中,一再强调“重 要问题提案”(视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为重要问题,需出席联合国大会2/3会员国的同意才 能变更)在1971年还有机会通过。尽管明知“重要问题提案”根本不可能通过,但他们最后 都强调如果能确保安理会的席位台湾当局可以考虑默许“双重代表权提案”,以挫败“阿尔巴 尼亚提案”。[4](pp.558~559,572~580)在向美方表现灵活性的同时,他们还注意向美方施加压力。3月11日,在与美新任联合国代表布什(George Bush)的会谈中,刘锴除强调安理会席位的重要 性之外,还从台湾的稳定性和反共斗争出发指出维护台湾当局在联合国代表权的重要 性。[4](pp.628~629)而实际上美国国务院内部的分析结论是:失去联合国席位对台湾内部的政治稳 定和经济发展影响不大。[4](pp.595~602)因此,台湾当局的这种诉求根本无法打动美国。与刘锴和 周书楷相比,杨西昆对维护代表权的前景更为悲观。2月1日,他对美国官员私下表示,只有 “双重代表权提案”才有可能挽救目前的形势,但前提是美、日要为此提案积极拉票和争取尽 可能多的共同提案国。因为容易引起误解,台湾当局的官员很难向蒋介石提出此方案,最好的 方式是由美国方面直接向蒋介石提出。他还认为蒋介石不可能公开同意,但会选择默认。[4](pp.584~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