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当局对美“外交” 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
发布时间: 2009-08-21    作者:张绍铎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2008-07-21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美国政府内部在讨论是否应该要求台湾当局进一步让步之时,台湾当局内部主张强硬立 场的声音也一度增强。86,台湾当局召回驻亚太各国“使节”共商联合国代表权问题。 张纯明表示台湾当局在安理会的席位已经形同虚设,理事国中与台湾当局有“外交关系”的 也越来越少,并且联合国也从不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看待台湾当局。驻日“大使”彭 孟缉则引用日本方面的说法:台湾当局应在“面子”与“实利”两者间取其一。与会者多数 赞成妥协,认为即使安理会席位归属新中国,也不应退出联合国。但当日下午,在蒋介石和宋 美龄接见与会“使节”时,宋美龄对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颇为不满,认为“美国的  打算,是让我们死在台湾,最后造成两个中国,让台湾独立或成为联合国托管地”,并表示,在 外交中不能过于软弱,因为“人有人格,国有国格”。22台湾当局上下都清楚宋美龄对蒋介石的 巨大影响力,因此听到她的发言后,都认为台湾当局的“外交”政策可能趋向强硬,以后的工作 中难以保持弹性。21但后来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此后不久,尼克松政府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98,美国国务院 电令马康卫,请他向台湾当局指出只有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两个国家无条件支持现在的“简单双重代表权提案”(不提安理会席位归属的“双重代表权提案”),希望台湾当局能够默认“复杂双重代表权提案”(规定安理会席位属于新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提案”)。周书楷在与马康卫的会面中对美国的要求极为不满。4](pp.802807 

  对于一个多月前在代表权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的台湾当局来讲,继续让步应该是很困难 的。但蒋氏父子和台湾当局的高官们都清楚,不让步就等于拱手将联合国代表权交给新中国。 而即便台湾当局进一步让步,就一定能击败“阿尔巴尼亚提案”吗?从当时的形势看,只能 说存有一线希望而已。这一点在蒋经国给钱复的口头指示中表露无疑:“一、应探明美方是否 有助我诚意;二、对于苏俄动向要密切注意;三、我方的立场是,如美方提案通过,中共因我 在联合国而拒绝前来,我应坚守阵地;但倘阿尔巴尼亚提案有通过迹象时,应先主动退会。” 在蒋经国看来,国际形势尤其是中苏关系存在剧烈变化的可能,暂时留在联合国内总比失去联 合国席位要好。2](pp.152153因此,台湾当局在给美方的书面回复中重申了反对新中国加入联合 国的立场,但在口头上却表示希望“复杂双重代表权提案”能够通过,并且如果在提案的支 持者不够多的情况下,可以在幕后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4](pp.807808916,赴美为台湾当 局“代表团”督战的周书楷拜会罗杰斯,进一步指出台湾当局将协助美国争取各国对“复杂 双重代表权提案”的支持。但台湾当局发给各外交“使团”游说驻在国的公开说辞是“每个 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做出决定,如果此决定基于贵国对中华民国国家利益和贵国与美 国关系的判断,中华民国予以尊重。”而口头训令则是,不要求台湾当局驻各国“大使”争取 各国支持双重代表权提案;但如果驻在国政府询问该国是否应该支持美国提案时,台湾当局的 “使节”们应作肯定答复;如果驻在国政府询问是否反对该国支持或联署美国提案时,台湾当 局的“使节”们应作否定答复。罗杰斯因此训令美驻各国大使馆,就此问题与驻在国政府交 涉,阐明台湾当局支持美国立场的实情,如果该国政府心存疑虑可以向在纽约的周书楷确 认。4](pp.809810 

  虽然台湾当局做出了重大让步,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至918,“复杂双重代表权提 案”和“逆重要问题提案”的共同提案国数目仍非常有限。台湾当局更加怀疑美方的诚意, 训令周书楷:如果判断上述两提案通过无望而“阿尔巴尼亚提案”的通过却成定局时,应主 动退出,并发表严正声明,避免遭受到更大的屈辱。1](p.580王世杰、谷正纲、黄少谷等“高 官”态度更为灵活,主张“我如只能保留大会席位,而共匪政权被选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常 任理事,我不宜退出或完全缺席,而仍应出席联大大会,但严厉抗议其决定之违 宪”。10](pp.223224  

  19711025晚,“逆重要问题提案”以55国赞成、59国反对、15国弃权、2国缺 席被否决。台湾当局“代表团”见败局已定,发表声明宣布退出联合国。此后,“阿尔巴尼亚 提案”以76国赞成、35国反对、17国弃权、2国缺席而通过。“复杂双重代表权提案”成为 没有必要表决的废案。 

  对于这样的结局,有人认为这是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结果23,也有人认为台湾当局未 完全支持“双重代表权提案”是重要原因24,基辛格认为在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后很多与美国 关系友好的国家不再担心受到美国的惩罚而对“阿尔巴尼亚提案”投赞成票25。笔者认为这 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除非中国再次陷入内乱,否则任何力量都无法 阻止其加入联合国的步伐;而只要中国不在代表权问题上让步,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就是 必然的结局。事实上,当时台湾当局“代表团”的成员钱复、陆以正也持类似的观点。26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