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1986年到2003年
从80年代中期起,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开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原有的行政区划已越来越不适应上海城市飞速发展的需要,因而,从1989年开始,上海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大的调整。
最早开始的是区、县合并。1989年,撤消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新的宝山区,同时把川沙县的杨思地区并人南市区。
随着市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居住小区的建立,上海市区也必须不断地拓展空间。1992年7月,上海县的龙华乡及虹桥乡的3个村并人徐汇区,新径乡及虹桥乡的两个村并人长宁区;嘉定县的长征乡和桃浦乡并人普陀区;宝山区的彭浦乡并人闸北区。
同年10月,浦东新区建立,管辖范围是原杨浦、黄浦、南市3区的浦东部份,原川沙县的全部及上海县的三林地区。与此同时,嘉定县整体上撤县建区,上海县及阂行区合并,成立新的阂行区,区政府也从原阂行地区迁至原上海县政府所在地萃庄。
这样,到1994年底,上海市一共有14个区,6个县。全市总面积6340.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57.01平方公里,是1965年的10倍多。该年全市总人口1301.81万,其中市区人口增加到953.04万,郊区人口则相应减少至348.77万。[14]共中浦东新区人日增加最快,到该年己达到176.69万人。[15]
1997年以后,_上海撤县建区的步伐不断加快。1997年,撤消金山县,与原石化地区合并成立新的金山区; 1998年,松江县撤县建区;1999年,青浦县撤县建区;2001年,南汇、奉贤两县同时撤县建区。
从2000年开始,上海郊区乡镇合并的工作也全面展开,在许多地方,往往是两并一、甚至三并一。如南汇县,康桥镇和横河镇合并为康桥镇;崇明县的庙镇、江口和合作合并为庙镇镇;阂行区的陈行、杜行和鲁汇合并为浦江镇;浦东新区的川沙、六团、黄楼合并为川沙镇等。在上海老市区,由于大规模地开展市政建设,百万人口大动迁,常住居民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因而,区与区合并、街道与街道合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0年,率先进行的是黄浦区和南市区的合并。合并后的新黄浦区范围从原先的金陵东路一带延伸到江边码头,人口从20多万增加到60万。
与此同时,在内、外环线之间,以及外环线以外,出现了大批新的住宅小区,人口从5、6万到10多万不等。特别是一些工业小区周围及主干道的两侧,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如高桥、金桥、张江、康桥、三林、萃庄、七宝、九亭、泅径、江桥、顾村、罗店、月浦、高境等城镇,以及杨高路、外环线、萃奉金北段、沪阂路、沪松公路、沪青平公路东段、曹安路、沪太路、共和新路、逸仙路等道路的沿线。上海城区的向外拓展一方面缓解了市中心的压力,但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据统计,上海郊区的可耕田已从1959年的400多万亩[16]缩减到2003年的不到250万亩,并且呈继续减少的趋势。
根据上海市的发展规划,在2020年以前,上海还要加快一城九镇的建设步伐。一城是松江新城,九镇是指嘉定的安亭、宝山的罗店、青浦的朱家角、金山的枫径、奉贤的奉城、南汇的海港新城、崇明的堡镇、阂行的浦江,以及浦东新区的高桥。届时,郊区将崛起一大批人口从10万到30万不等的卫星城,城市的功能将进一步完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18个区、1个县;下又设置118个镇、3个乡、100个街道办事处。全市人口134177万,其中非农人口1041.39万。[17]与1959年上海行政区划刚扩大时相比,全市总人口增加了约300万,但农业人口却反而减少了30万,城市化率从1959年的683%上升到2003年的77.6%。
(施镇平:上海市普陀区行政学院,上海200065)
注释:
[1]陈祖恩等著:《上海通史》第1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2]《文汇报》1951年12月15日。
[3]《上海统计年鉴》1989,第32页。
[4][5][6][7][9][12][13]嗯魔狄双孤孰母《上海统计年鉴》1986,第53页。
[8][10]《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郊区分册),1949‑‑‑2000,第3‑‑4页。
[1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五十年》,第359‑‑‑360页。
[14]市区的范围和人口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种是按照行政区划,即设区的都为市区。按照这样的划分,到2003年,上海除崇明以外的所有地区都成了市区。但这样的划分有不合理之处,即区内还有大量的农用地和农业人口。比较多的倾向于将建成区作为市区。按照这样的划分,到1994年底,市区的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人口850万。(不含郊区城镇)
[15]《上海统计年鉴》1995,第48页。
[16]不含60年代起国营农场开垦的耕田。
[17]《上海统计年鉴》2004,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