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后发先至
傲然崛起绿色大港
25万吨级矿石码头是曹妃甸最早建成的码头,如今,这里成为人们参观考察曹妃甸的一个必选地点。
踏上800多米长的矿石码头,只觉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蓝色的海面平静而幽深。偌大的卸船机抓斗上下翻飞,不停地从货轮上将矿石卸下。一条封闭的通道将矿石输送到矿石堆场,矿石堆场被防风网包裹,一支支洒水喷枪不停地进行喷淋。到此参观的业内人士无不惊叹:这个每天能卸下20多万吨散装矿石的码头,竟有如此洁净的作业环境!
矿石码头的环境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建设水清、天蓝、地绿、宜居的生态型港口,2006年底,曹妃甸以建设世界一流环保生态型大港为目标,投入近亿元资金,设置防风网、除尘设备、喷淋设施,并先后在港区种植树木20.3万株,形成了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
2011年,曹妃甸港口将使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电动环保式立体装卸系统,成为国内首个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可比传统码头节省能源25%以上,减少碳排量16%以上,堆场利用率可提高25%。
绿色港口之“绿”不仅体现在低碳、环保上,还体现在码头运力的可持续发展上。
目前,曹妃甸港口吞吐能力已达到1.2亿吨。随着25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煤炭码头起步工程、通用码头一期、二期和首钢成品码头陆续投入使用,今年预计完成1.1亿吨至1.2亿吨吞吐量。明年预计港口吞吐能力将达3亿吨,跻身全国港口前6名。
③筑巢引凤
加速聚集绿色产业
曹妃甸开发之初,填沙造地的绞吸船从海里扬起巨大的弧形沙浪,像一道道长虹,使曹妃甸一天天长大,形成了170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曹妃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说:“曹妃甸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现有的陆域已具备全面开发的条件,大的路网框架已经形成。以前,在曹妃甸转一圈只需半个小时,现在半天时间也转不完,曹妃甸新型工业基地已具雏形。”
从进入大规模的产业聚集之后,曹妃甸始终坚持:“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坚决不搞低水平重复的项目!”科学发展的理念,点点滴滴渗透在曹妃甸产业发展的每一环节。
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曹妃甸也从未动摇过这一理念。仅2007年,就拒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双高项目投资100多亿元。
曹妃甸现代港口物流、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基本上以重化工业为主。在传统理念上,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这“三高”几乎是重化工业的代名词。曹妃甸循环经济理念的植入则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
悬挂于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展厅的一幅循环经济示意图,形象地阐释了各个产业链之间的循环关系:钢铁工业高炉释放的低热值废气在实施发电综合利用之后,送至焦化厂用于焦炭生产,由此置换出高热值煤气再送至钢铁厂用于原料烧结和轧钢;钢铁厂的工业余热经回收供给煤化工和城市生活用热;工业废渣制成超细粉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重复使用,浓缩废水用于拌和原料,经燃烧消除最终污染。发电厂的冷却水用于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养殖,海水淡化的浓缩卤水经加工用于氯碱工业降低淡水成本。如此,在每个产业链上,就形成了企业间原料、中间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互用,实现上下游企业间“无缝链接”和清洁生产,同时在每个产业之间也形成循环链接。
曹妃甸的重化工业依托循环经济,为曹妃甸“循环”出了一片片喜人绿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勃发,又将这片片绿色铺展开来,绘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绿色画卷。
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光电子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科技大厦和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器正在加紧建设,中恒科技太阳能电池、中视中科激光显示基地、工大海宇LED照明、北京仁创科技砂产业、恒元太空板业绿色建筑等项目已经入驻园区。
截至目前,曹妃甸工业区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00多亿元,五大主导产业统筹协调,竞相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光电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加速布局、集聚,形成千帆竞发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