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生态宜居
绿色城市呼之欲出
2008年,曹妃甸正式启动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新城开发。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生态城市、港口城市、示范性城市,到2020年聚集人口100万。
“未来一百年,世界上的城市会是什么样,曹妃甸新城将会给出一个直观的范例。”雄心勃勃的曹妃甸人经常向参观者这样介绍。作为临港城市,综合利用临港工业循环产生的余热、余气、淡化水以及滨海地区丰富的风能、电能、地热能,成为建设现代化曹妃甸生态城的不二之选。
唐山在建设曹妃甸新城时,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一落实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多达141项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把曹妃甸新城与传统的工业城市区别开来,将城市建设导入一条脱胎换骨式的发展路径。
新城规划显示,一座外海堤将风暴、潮汐挡在最外层,一座内海堤挡住咸水入侵,形成“内观湖,外观海”的独特景观;在一片广袤的湿地上,将建成“森林公园+休闲+度假”三位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城市的能源、水循环、垃圾处理等生态系统通过资源管理中心整合,实现城市生态循环。餐厨垃圾和粪便等高浓度有机垃圾转化成沼气,为公交车提供燃料,垃圾真空回收系统将在地下完成垃圾的回收,城市内将再无垃圾桶的身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应用将达到80%以上,从新城的任何地点出发,300米之内可以到达公交站点……
随着填海造地、道路桥梁、环城水系、供水供电、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以及生活服务基地、假日酒店、服务中心等具备入住条件,曹妃甸新城已初现端倪。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推窗见海、出门见湖、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城市将崛起于渤海之滨。
⑤开拓创新
开发建设快马加鞭
曹妃甸工业区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求变求新为切入点,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平台,走出了一条适应曹妃甸工业区科学发展的创新建设模式、创新管理体制的路子。
规划制定之后,如何吸引足量的投资是曹妃甸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工业区在建和计划开工项目160个,其中国有企业投资项目134个,占83.75%;非国有企业投资项目26个,占16.25%;投资规模亿元以上项目131个,占81.9%。这么大的投资额度,这么强的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曹妃甸工业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投资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管齐下,百花齐放,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曹妃甸还大力推行BT、BOT、代建制等建设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和施工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加快进度。
引入战略投资者,强强联合,借势发展。努力打造新的融资平台,寻找战略投资者,吸引各类投资加盟。曹妃甸工业区与北京时代华人等几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曹妃甸控股公司,曹妃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与河北二建、中冶京唐等企业合作组建合资公司,共同承担开发建设的任务,与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公司共同组建国开曹妃甸投资公司,有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为曹妃甸大规模产业聚集提供了成熟的条件。
从2009年起,曹妃甸工业区进入产业大聚集阶段。为了更好地与数量众多的企业和项目对接并提供服务,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在原有的管理架构中,按照五大主导产业划分,新成立5个产业园区指挥部,由管委会副主任兼任指挥长,组织整个园区的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承接和建设等。每一个指挥部都有项目代办员,从办手续到项目建设一直跟踪到底、服务到底,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为了建设阳光、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曹妃甸实行项目凭单制,将要解决的问题、推进节点、办理时序、责任部门以及办结时限全部上单。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建立了日常督查、督办制和半年考核制。由工业区管委会办公室、督查室、纪工委效能监察室共同督查。对作风不扎实、效率不高者,由纪工委的效能室进行效能问责。
绿色港口、绿色产业、绿色城市,曹妃甸正饱蘸绿色,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