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从苏州河出发——采撷自上海普陀区的文化实践
发布时间: 2010-12-06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犹如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哈德逊河之于纽约……每一个世界性都市都需要自己的神韵载体。同样,我们需要用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上海打造独特的世界性坐标——苏州河!

  苏州河水太湖源,延绵流长六千年。苏州河哺育了上海先民从亘古走向现代文明,苏州河记录了上海近代演变为国际都市的辉煌历史。苏州河承载着上海城市的底蕴、城市的内涵、城市的记忆、城市的文化。

  拥有苏州河21公里岸线资源,拥有苏州河畔近现代工业文明遗存20余处——历史给上海市普陀区留下了丰厚的礼物——普陀是上海拥有苏州河城市河段、河岸与河湾最长、最多的一个区。而九曲十八湾,曲曲有不同,湾湾有第一,中国最早的纺织、面粉、火柴三大轻工业都诞生于此。

  普陀人没有辜负历史的馈赠。他们说:河岸的老厂房,见证着工业对上海的贡献,这些老厂房将得到充分保护与文化改造,将见证文化产业对上海的贡献。

  在普陀区文化发展规划中,描述了这样美好的人文画面:逐步把苏州河沿线的半岛河畔创意风光带、元代水工遗址博物馆、长寿路休闲娱乐街区、上海印钞厂和上海造币厂保护建筑、长风生态商务区等文化项目连通,构建集观光旅游、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苏州河文化长廊。充分利用苏州河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举办以苏州河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开展以苏州河为主题和素材的系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力争形成一批苏州河题材的精品佳作。

  在普陀区文化发展规划中,确立了区域文化发展新战略:建成为上海西北部文化高地,建成为服务、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在普陀区文化发展规划中,也确定了现实的奋斗目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精心培育的文化产业,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对区级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10%。

  普陀区委书记周国雄这样说:“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这将是‘文化牌‘所带来的宝贵财富”。

  历史蜕变焕活力

  苏州河边的莫干山路50号,曾经是春明粗纺厂的旧址。工厂停产厂房出租招商时,一个名叫薛松的画家将工作室放到这里,并引来他的一些同行。春明厂所在的莫干山路50号很快出了名,成为创意头脑型单位的集聚地M50。如今,园区已引进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设计企业138家。

  在老厂房功能转换中实现了保护历史建筑和开辟创新产业的双重价值———普陀区委、区政府洞察到春明粗纺厂的“偶然”中包含的“必然”,一个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业历史建筑为切入点,发展创意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构想迅速形成并实施。

  现在,不仅M50“客满”后开出了“分号”,普陀已经拥有M50,天地、景源、E仓、创意金沙谷等6家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端艺术品创作和交易业形成特色,动漫游戏业和网络文化服务业发展迅速,涌现一批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自主创新产品的的高科技文化企业。

  “欢迎乘坐水上巴士,我们将一起经过苏州河上十八道湾、十二座桥,共度一小时美好时光……”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苏州河“水上巴士”在普陀正式下水。10公里的航线串起了2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保护建筑,一艘游艇览遍上海近百年工业文明。

  此前,一个名为“苏州河文化长廊建设”的工程从2008年就已启动。苏州河两岸散落的玉佛文化城、M50创意园、半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亮点串联一条苏州河文化长廊,加上上海纺织博物馆、印钞博物馆、元代水工遗址博物馆等系列博物馆,上海当代作家手稿馆、刘海粟美术馆展览分馆、孔祥东艺术培训中心、丁俊晖台球俱乐部等,初步形成了苏州河文化产业带和长寿、长风、长征文化产业圈的空间布局,文化日益发挥着对区域软实力的提升作用。

  品牌建设见成效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上,人们形成如此共识,普陀发展文化的思路毫不含糊。坐拥苏州河天然景观的长风生态商务区,寸士寸金。然而,普陀区却将这块宝地拿出来建设文化设施。紧邻苏州河的游艇游船展示馆、长风视觉艺术馆等已先后开张;一年一度的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也将在商务区拉开帷幕;今年11月份,成龙电影艺术馆宣告迎客;明年,还将有米高梅国际娱乐中心正式开张。

  建设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为市民打造出广阔的公共文化空间,助推了一系列区域品牌文化活动,显示出普陀现实的文化生机。上海国际花卉节、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城市龙舟赛等大型文化活动,成为宣传推介普陀的文化名片,提高了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连续举办11届的少儿“冬冬乐”读书活动、全国首创“图书漂流”活动、宜川社区戏曲节等活动影响广泛,成为普陀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和“上海苏州河文化产业论坛”成为两大市级文化活动品牌和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和生态建设,带动了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加速集聚。以占地3300亩的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例,在“低碳经济”成为普遍共识之前,长风已经把“生态型服务”在内的“自然效用”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本,列入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决策中,成为上海最早一个以生态命名的集聚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氛围,吸引了美国香精香料公司、中国国电集团等14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