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各地出版的志鉴成果卷帙浩繁,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历史资料。建设一个固定的场所将这些地方志成果集中起来,供人们迅速、准确地查询所需的资料,是社会各界对地方志工作的迫切要求。方志馆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储存地方志成果、供人们查询资料的有效空间。山东省的方志馆建设始于1996年,在省方志馆挂牌成立后,又提出了建设省、市、县三级方志馆的构想,并逐步付诸实施。经过十几年的大力推动,目前全省方志馆建设已初具规模,三级方志馆建成81家,馆藏达到l0万余册。各级方志馆担负了广泛征集、妥善保管、积极利用地方志资料的任务,并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加强科学管理、扩大服务范围、参加修志实践、参与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各地的地方文献中心,成为地方志事业长远发展的基地。
一、做好志鉴编修工作是地方文献中心建设的基础
地方文献是记录地域知识,报道地域内人们活动信息的各种载体的集合,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的信息载体,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从文献学角度看,地方文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区域性。区域性特征是从此类文献所反映内容的空间范围界定的。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文献,就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社会发展信息是局域性的,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二是多样性。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关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体,到一地地理人文、民风民俗,甚至种族延续、名人轶事等无不涵盖。三是连续性。从地方文献所反映的社会发展内容看,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虽然地方文献的留存形式一般都是十分零散的,但当我们把他们搜集起来并经过整理后,就可以看出它大多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连续的、完整过程。四是分散性。分散性是指地方文献的保存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地域分散,馆藏分散,保存文献的人员分散。由于文献形成的时间不同,流转的次数不同,虽然地方文献内容是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但其保存则比较零散。五是稀缺性。无论是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献,很多地方文献资料都不是可以随便得到的。有的甚至是唯一的,有些是一次性出版,有些是偶然性出版,不少地方文献发行后就变成孤本、绝版。即使在印刷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印刷量也是极少的。从功能上看,地方文献不仅对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它同时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和指导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山东省史志办公室提出,要以方志馆为依托,将各级史志机构建设成为当地的地方文献中心,将一个区域内各类地方文献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汇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和利用来服务于社会,进一步拓展方志馆的功能,增强地方志工作的服务能力,为地方志工作建设一块长远发展的阵地。
地方文献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在建设地方文献中心的过程中,应该有特点有重点地加以选择。根据地方志工作的实际,既要考虑其涵盖面周延到位,也要考虑其内容和载体形式的丰富多样,具有史志知识信息的严谨与宽广的特点。因此,在工作中,山东省各级史志机构坚持以本地的志鉴资料作为地方文献中心建设的主体,将做好志书编修工作作为地方文献中心建设的基础,并将“志”的内涵扩展到各类志书、年鉴、地情资料书等所有志类产品,丰富地方文献的内容。为此,山东省各级史志机构对于列入政府规划的省、市、县三级志书,精心编纂、按期完成,并扎实推进地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部门年鉴、企业年鉴、行业年鉴编纂工作,积极组织各类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企业志、基层志、人物志等志书的编纂工作,大力推动旧志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另外,各级史志机构还编纂出版了能够丰富地方文献中心内涵的地情资料书,如《山东各地概况》、《山东省强镇名村志》、《青岛概况》、《青岛图志》、《崂山志》、《烟台纵览》、《蒙山志》、《泰安市情系列丛书》、《枣庄新况》等。还有很多地情书已列入各级史志机构的工作规划,如烟台史志办公室计划出版“八八系列地情资料”(即八大历史名人、八大传世作品、八大历史事件、八大自然景观、八大旅游景点、八大土特产品、八大知名品牌、八大民间艺术),青岛市史志系统计划5年内出版各类地情系列丛书l000余部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各级史志机构已编纂出版两轮省志91部(100册),市级志书14部(86册),县级志书154部,各级各类年鉴l90多种、1200多卷,部门志、行业志、企事业单位志、乡(镇)村志2300余种,其他地情书刊1800余种,为地方文献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