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好各级方志馆是形成地方文献中心的主要载体
山东省的方志馆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多以各级史志机构的资料室为前身。随着修志成果的不断丰富,开发利用志鉴资源的迫切要求,资料室已无法承担新形势赋予的日益繁重的收藏利用任务。因此,各级史志机构都把建设方志馆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级方志馆1家,市级方志馆13家,县级方志馆(室)67家,并有多家方志馆已纳入建设规划,将于近年建成投入使用。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各级方志馆充分发挥读志用志平台作用,不断加强收集、开发、研究、储存等服务功能,目前全省各级方志馆共收藏各级各类地方文献l0多万种(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方文献成果收藏利用系统。各级方志馆已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成为全省社会区域性发展的一种软实力,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抓好各级方志馆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抓好机构建设。全省各级史志机构在规划方志馆工作时,立足地方志工作大局,着眼于发挥方志馆的长远效益,积极争取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的支持,将方志馆作为各级史志机构的正式序列工作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编制,从根本上保障方志馆的建设与发展。l996年,山东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成立山东省方志馆,人员编制l0人,作为山东省史志办管理的全额拨款处级事业单位,内设管理部、业务部、理论研究部等部门。各市也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积极争取方志馆的机构、编制。目前,全省绝大多数的市级方志馆有正式的机构,或为史志机构的内设处(科)室,或为史志机构管理的下属单位;人员编制也比较充裕,其中济南、潍坊等市的方志馆编制达到l0人。方志馆的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地方志工作队伍,拓展了地方志工作领域,也使方志馆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上了长远发展的轨道。
二是抓好馆舍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普遍加大了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史志机构积极利用国家增加投入支持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方志馆馆舍建设步伐。山东省史志办公室积极争取省领导和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的支持,于2003年建成了山东省方志馆,馆舍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总投资达到l200多万元。烟台市史志办公室经多方协调,争取到了烟台山景区内的一座原外国领事馆作为市方志馆馆舍,既避免了繁杂的建设手续,又体现了方志馆的历史人文特色。目前全省方志馆建设又进入一个高峰期,许多市、县(市、区)制定了方志馆建设方案,并着力推动实施。青岛市方志馆(新馆)已进入调研、选址阶段,前期资金足额到位;泰安市在建成市级方志馆后,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县市区都有方志馆的目标”;淄博市把方志馆建设列入文化大市建设和新区文化中心规划,规划面积l500平方米。在建好馆舍的同时,各级方志馆都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在加强内部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和健全防火、防盗、防渍、防有害生物、消毒、修裱、复制、温湿度调控等设施,保障了馆藏资料的安全,为方志馆功能的充分发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抓好馆藏建设。馆藏是方志馆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发挥方志馆功能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馆藏搜集工作,全省各级方志馆都定期对各自行政区域内史志类出版的编纂出版情况进行普查统计,摸清家底,制定完善的征集工作方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史志出版物报送制度和规范。例如,山东省方志馆借鉴国家版本书库面向全国出版界的呈缴本制度,实行了山东省地方志系统成果、资料缴送制度,要求全省各级史志机构将出版的各级各类志书(含部门志、企业志、院校志、山水志、乡镇村志等)、年鉴及相关地情文献(含地方史著作、地区或行业概况、手册、便览、公报、普查资料、地情调研成果等)、重新整理的旧方志(含复制品、校勘重印等)以及成果的电子文本,每半年集中向省方志馆报送一次。《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各级史志机构承担了区域内各种地方志书和地情文献出版物的审查、备案职能,由于审查、备案均要求报送样书,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各级方志馆的馆藏收集工作。为进一步丰富馆藏,全省各级方志馆都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志书交换协作关系网络,并不断加大对馆藏采购工作的投入,通过交换、购买等手段增加区域外成果的馆藏量。目前,全省各级方志馆收藏的各级各类地方文献达到10余万册,其中山东省方志馆收藏各类载体的文献资料6000多种、5万多卷册,包括志书类4万余种,地情类资料950种,地方年鉴l00余种,整理出版的旧志180余种,史志类电子光盘资料l000多种、3亿多字。在馆藏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各级方志馆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馆藏体系与馆藏结构,有了相对完善的馆藏收集、整理、评价机制,初步具备了支持研究决策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方志馆的服务功能
一是积极开展调阅服务。开展调阅服务是方志馆的建设初衷和基本功能。由于山东省各级方志馆馆藏资料丰富、种类全面、结构合理、独具特色,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读者群体。山东省方志馆建成后每年接待读者都在2000人次以上,查阅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馆藏范围,使馆藏资料充分发挥了作用。在“坐等读者”的同时,各级方志馆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资料,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山东电视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拍摄9集专题系列片《别无选择》,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山东省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应摄制组的要求,山东省方志馆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详实资料。为更好地开展调阅服务,各级方志馆都在服务手段创新上下功夫,加快馆藏资料电子化进程,基本实现了方志目录、提要检索微机化。滨州市方志馆还开发出了方便快捷的方志馆管理软件,极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卓有成效的调阅服务,已成为各级方志馆实现地方文献中心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是为地方志主体工作服务。当前,地方志的主体工作还是编修地方志书。编纂志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研究过程,需要强大的资料支持才能做好。特别是在稿件的资料考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旁证资料对稿件中的内容加以核对或引证,查阅量是非常大的。作为方志编纂业务的辅助者和资料的保管者,各级方志馆积极发挥资料保障作用,为提高志书、年鉴的编纂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山东省武警总队在编写《山东省志•武警志》时,几乎查遍了山东省方志馆馆藏的所有省内市县级志书,获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全省各地武工队、政治保卫队的斗争史及组织情况,填补了志书的空白。另外,社会各界各单位或部门为编写各自的厂矿志、部门志、行业志等,也时常到方志馆查阅、利用馆藏资料,如山东省金泰集团编写的《山东省金泰集团志》、济南市历城区电力局编写的《历城电业四十年》等,都大量运用了方志馆的馆藏资料。为更好地为主体业务服务,各级方志馆及时公布馆藏新书和重要图书目录和简介,以便修志人员了解查阅。山东省方志馆还编纂了《山东省新编地方志目录》和《山东省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等,为修志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二次文献服务,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是参与课题研究。近年来,山东省各级史志机构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地情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成果,发挥了政府第二研究室的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各级方志馆除提供全方位的资料服务保障外,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地方文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研究,科学选题,精心组织资料,不失时机地拿出课题成果,力求发挥出课题成果的最大效益。如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潍坊、泰安等市的方志馆迅速作出反映,及时查阅整理出当地历史上的地震灾害情况,并对地震发生的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后报送有关领导,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完善当地地震灾害应急预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