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国庆阅兵,都会展示本国军队武器装备和严整军容,用以激发军民的爱国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阅兵,同样是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的一个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已经举行过十三次国庆阅兵。通过上世纪50年代共和国发展中“黄金时代”的建设,参加天安门阅兵的部队装备几乎年年有新貌。再经过60年代、70年代这一曲折阶段中的阅兵沉寂,1984年和1999年的国庆阅兵又体现出解放军装备水平的新跃进,展现出改革开放后国防工业战线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开国大典时检阅杂式武器缴获品,毛泽东说“既高兴又不高兴”
新中国是在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解放军进行革命战争时主要靠缴获敌军武器装备自己。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受阅部队也只能配备原有的“万国牌”杂乱装备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在开国大典上,为展示新中国武装力量的发展方向,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序列编组,共计1.64万人。参阅主力是第67军的步兵199师和战车第1师。这时全军还没有一部队列条令,队列训练几乎无所依据,临时训练后的官兵通过天安门时步伐都不很整齐标准,不过这毕竟显示了走向正规化的一个开端。
当时在天安门的受阅部队中,不仅陆军武器分别是日制、德制、英式美制和捷克式,勉强凑出的17架飞机也是美制和英制。至于受阅的海军,只是临时组建起来的一个徒步水兵方队。有人感叹说,这次阅兵式上出现的各种装备,只有骑兵的战马是我们国家自己产的。
由于开国大典上受阅车辆都是缴获的外国造旧品,国内维修都困难,开起来老是熄火。事先战车第1师反复维修了车辆仍然没有把握,便预想好熄火后的方案。果然,检阅途中有一辆装甲车驶到天安门西侧因机械故障熄火,堵在前进的道路上。后面装甲车里的驾驶员马上按照预案,驱车上前把开不动的装甲车顶到西长安街上,才保证了后面的方队正常行进。城楼上的毛泽东等领导人对眼前这一情景看得清清楚楚,却没有责怪任何人,因为这是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中的破烂装备。
如今的人们从历史镜头中可以看到,开国大典时的毛泽东表情始终凝重,此刻的心情是“又愉快又不愉快”。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全国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已经用“小米加步枪”的简陋装备打败了国内外强大敌人,拥有500多万英雄部队,可90%以上却是单一的步兵,国内又缺乏武器来源。旧中国在近代的腐朽无能,使我们这个人口居世界第一的大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上仅居第26位,还不及欧洲一些小国。全国解放前,国内仅有的几个兵工厂连迫击炮都造不好。1950年中国的钢产量仅有60万吨,苏联已有2500万吨,美国则达8000万吨。在开国阅兵中,受阅部队的装备显现出的状态,也正是整个国家贫困落后的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马上发出号召:“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建成一个强大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基础,又是建立装备先进的国防军的保障,新生的共和国马上围绕这两件大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设。
1954年阅兵换装苏式装备,达到二次大战后期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仅8个多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侵略者很快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950年10月1日,毛泽东又一次登上天安门,检阅了第二次国庆阅兵队伍。此时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残余反动势力气焰增高。国庆节前不久,北京市公安局报告,破获了一起国外特务准备在庆典时炮轰天安门的案件。毛泽东此时仍镇定自若,在上天安门前对周围的人说,如果真遇到打炮,谁也不许跑。
此次国庆一周年阅兵时,部队只换上了有大檐帽的新军装,携带的仍是缴获的杂式武器,比较有特色的是骑兵部队驾驭1900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此时国内尚未建立新的军工企业,全军的杂式装备也没有来得及换装。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苏联承诺提供武器装备。不过斯大林却表示援朝应“共同负担”,中方接受苏联武器按出厂价五折记账,就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欠下13亿美元的军火债。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用购买和仿制的苏制武器装备了106个陆军师,其质量虽属二次大战时的水平,却毕竟实现了全军武器的标准化、系列化。苏联还以有偿形式提供了23个空军师的装备,其中的米格-15战斗机和伊尔-28轰炸机还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内,每年国庆都举行天安门广场前的阅兵,解放军接收的苏式装备也逐年开始亮相。1953年秋,赫鲁晓夫担任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地位不稳,急需刚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而在国际上有很高威望的新中国支持。1954年国庆五周年时,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参加庆典时就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大多提供旧品的方式,同意向中国提供苏军的现役装备和生产技术。1957年秋,赫鲁晓夫出于内政外交的急需,还一度同意向中国提供核武器生产技术和原子弹样品。
1954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五周年阅兵,1万余人的受阅队伍基本都装备了苏式装备。苏军二次大战后期生产的T-34和斯大林-2式坦克成为受阅方队的主力,航空兵由111架作战飞机编成,显示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大幅进步。此后,中国的国庆阅兵中又开始出现依照苏联装备由本国生产的武器。
国庆五周年之后,苏联开始落实提升援华质量的承诺。从1954年11月起,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样品及全套资料,中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歼击机,1956年国庆阅兵时飞越了天安门上空。当时毛泽东兴奋地对身边的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总统说:“看!我们自己生产的飞机飞过去了!”
1955年1月以后,苏联向中国转交了AK-47自动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实际应称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样品图纸,中国仿造成功后命名为59式坦克和带“5”字头的各式火炮。中国军工水平就此于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代的飞跃,在常规装备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在国庆十周年的阅兵中得到充分展示。
十年大庆参阅武器为苏军现役标准,常规装备首次达到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