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已成为体系较为完整的不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在旧中国和革命根据地的薄弱国防科技基础上、恶劣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战争威胁)以及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对未来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1](p.43)这是党中央抓住当前制约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对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新的战略部署,准确地把握了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工发展趋势,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历史经验,抓住了国防科技工业存在的关键和要害问题,立足在国防建设和国防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与改革明确根本指导方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伟大历程,以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国防科技工业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启示,可以说,探索创业、调整转型、改革与发展构成了60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探索创业与形成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兵工厂。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军工企业72个,职工约5万余人。这些企业,除少数具有一定规模、设备较好以外,大都规模较小,厂房设备陈旧,且残破不堪。二是革命根据地的兵工厂。193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兴国县创建和发展的人民军工,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不断扩大,到1949年共有兵工厂94个,军工队伍9万余人。其中除少数弹药厂稍具规模外,一般都较小,厂房、设备都很简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两部分国防科技基础进行了调整合并。到1949年底,共有军工企业76个,各种设备3万台,职工11万余人。其中兵工厂45个,航空中心修理工厂6个,无线电器材工厂17个,船舶修造厂8个。这些军工企业只能从事旧杂式武器装备的修配和小批量生产,专业门类不全,科技含量低,不具备国防建设必须的飞机、舰艇、坦克、大口径火炮和军事电子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条件和能力,[2](p.8)这也决定了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建立,在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进的。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强调国防建设必须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统筹兼顾的思想,强调要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两件大事来抓。[3](p.259)在恢复国家经济的同时,立即着手国防工业与国防科技事业的创建工作。在国民经济尚处于困难时期即拨出尽可能多的经费用于军事科研和武器生产,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当时我军装备主要是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武器,而这些武器品种繁多、性能落后,多数是美日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由于缺乏零配件,大多数已不能供作战使用,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军队建设合成化的趋势,要求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有完备的体系,不仅能生产陆军的常规武器装备,还能生产现代化的空军飞机和海军舰艇。为此,195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国防工业和其他相应的基础工业。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党和国家把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列为国家建设重点,相继建立起一批兵器、航空、电子、船舶及核、航天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军工企业按专业化原则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框架体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主席强调指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4](p.365)决心在世界高科技之林占据一席之地。1956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紧接着,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拟订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内的第一批重要发展计划,采取了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核技术、喷气技术等六大紧急措施,由此形成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我国的科技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同外国相比,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而苏联用了4年,美国7年,法国8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与世界上第一颗卫星升空的时间也仅相距13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带动了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综合起来看,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国防建设为重点,以积极防御和备战为背景,以“两弹一星”为标志,以计划经济为发展模式,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制,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取得辉煌成绩。但是,由于国防科研生产单位长期被动服从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手脚”受到束缚,“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军工规模的削减,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调整转型与改革发展(1978—19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