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卓越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军事生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器装备思想。今天,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以信息化为核心,军事领域和战争形态急剧变化,武器装备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因此,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武器装备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历史启迪,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毛泽东对于武器装备内在功能的基本认识,是其武器装备思想的基础部分,直接影响着他在武器装备建设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目标设计。研究毛泽东武器装备思想,理应首先对此加以了解和分析。
其一,毛泽东认为,武器装备的主要功能是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这是武器装备军事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看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战争的根本军事目的。武器装备作为战争工具,是直接为战争主体达成战争的军事目的进而实现战争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这一点,普遍适用于自武器问世以来,从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武器到核武器在内的所有武器装备。不同的武器装备,其性能和原理虽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除了杀伤的人数增多以外,没有根本的不同”,其中“冷兵器杀伤的人较少,热兵器杀伤的人多一些,原子弹杀伤的人更多。除了死伤的人数以外,没有什么差别”。根据武器装备的主要功能,毛泽东把武器装备划分为进攻性武器与防御性武器两大类。1938年5月,他在《论持久战》中阐述,“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轰炸机、机关枪、远射程炮、毒气,是矛的发展;防空掩蔽部、钢盔、水泥工事、防毒面具,是盾的发展。坦克,是矛盾二者结合为一的新式武器”。至于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二者孰重孰轻,毛泽东的观点是“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从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也即是说,在对待武器装备的攻防结构问题时,侧重于武器装备中进攻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挥武器装备的主要功能,赢得战争。
其二,毛泽东认为,武器装备的潜在功能是军事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充分挖掘此项功能,可以实现武器装备的价值最大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面展开,毛泽东对于武器装备军事威慑性能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什么样的武器装备方能施行有效的军事威慑?
毛泽东的回答十分明确:唯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武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首推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等核武器和空间武器。我军只有掌握了这批武器,才能威慑觊觎我之强敌,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为所欲为,才能稳固新中国的地位,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7年11月,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在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讲话中,他祝贺苏联于该年10月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在航天技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并指出,苏联此举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极具重要意义,“不能不看到,现在我们的敌人是全副武装的。我们只有一个苏联有全副武装。并且我们很庆幸苏联跑到前头去了。苏联抛了一个五百公斤的小月亮。我们大家要督促我们的苏联同志一下,希望他们以后抛的卫星还要重于五百公斤。搞一个五万公斤的抛上去,我说事情就更好办了。你搞个五万公斤的东西抛上去,就有可能订立和平协定”。1958年6月,毛泽东再次强调,“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可以说,毛泽东对于武器装备军事威慑功能的敏锐洞察和精辟见解,为建国之初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树立了奋斗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