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科技与武器装备
中国军用大飞机研制需突破三大瓶颈
发布时间: 2010-02-12    作者:马艺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02-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 中国运输机的曲折发展道路

中国运八中型运输机

  那中国的运输机,特别是军用运输机发展情况如何呢?应该说,同其它运输机一样,中国军用运输机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在说过了A400M之后,来回顾一下中国军用运输机所走过的岁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军事空运任务都是通过借用或临时改装的轰炸机和民用运输机来完成的,但它们往往不能适应军事空运的实际要求。一战之后,德国容克公司首先于191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属军用运输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用运输机在运送兵员、物资和空投伞兵、装备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空军面对的是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于是战斗机的需求被排到第一位。航空工业也将力量集中到战斗机的研制和制造方面。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并不具备生产大型飞机的条件,同时空军对于大型运输机的需求也并不迫切。于是双方选择了比较容易制造的机型进行研制,这就是运五。作为运输机运五确实太小了,有效载重只有1.5吨。只能运十几个人,运力还比不上一辆卡车,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工农业生产全面高涨,整个国民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提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特别是迅速改变航空运输事业的落后状态。1965年5月红都飞机公司开始研制我国第一代中型螺旋桨旅客机,该机以苏联伊尔14M为原形放大设计,命名为运六。在投入一千万研制经费和两年时间后,国家决定放弃研制运六。1966年4月,西安飞机公司开始研制运七型运输机,就在运七飞机展开设计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于是运七的主要任务开始变着扑朔迷离。

  经过四次反复后,运七又回到了起点,老老实实从标准性开始,所谓标准性就是既可以运货,通过改装又可以运人。即使这样,运七也经过八年停滞期才得以走向正规。就在运七飞机研制限于停顿的时候,空军对运输机提出的新的要求,运输机要大、载人多,用短跑道或者垂直起飞,1969年初,西安飞机厂开始设计新的运输机。历时两年多完成了设计,又用了两年完成零部件制造和装配。1974年底试飞成功,此时的西安飞机公司跑道上停留着两种自行研制的大中型运输机,却都无法完成定型。

运八中型运输机的原型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